• 首页

    • 医圣祠 医圣祠简介 历史沿革 所获荣誉 领导关怀

    •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生平 张仲景主要事迹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对祖国医学的贡献 《伤寒杂病论》对后世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传承 《伤寒杂病论》方药

    • 公益讲师团

    • 景区大观

    • 馆藏与展览 馆藏精华 精品文物展 伤寒学派展览 中医药标本展 医圣祠春秋展 张赞臣医史文物展 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回顾展 坐堂行医塑像展 大国中医策 大国诺奖路

    • 仲景智库

    • 仲景伤寒论

    • 仲景书院

    • 服务指南 开放信息 交通指南 服务设施 导览指南 联系我们

        百草荟萃
        百草荟萃
        张仲景生平 张仲景主要事迹 张仲景对祖国医学的贡献
        医学巨著
        《伤寒杂病论》对后世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传承 《伤寒杂病论》方药
    • 百草荟萃返回上一页
    • 人参

      名称:人参

      类别:补益药

      拼音:REN SHEN

      拉丁:Radix Ginseng

      别名:土精、神草、黄参、血参、地精、金井玉阑,孩儿参、棒棰

      药用部位:根

      药材性状:生晒参: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3~15cm,直径l~2cm。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下部有支根2~3条,并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须根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根茎(芦头)长1~4cm,直径0.3~1.5cm,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艼)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芦碗)。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纹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状裂隙。香气特异,味微苦、甘。生晒山参:主根与根茎等长或较短,呈人字形、菱形或圆柱形,长2~10cm。表面灰黄色,具纵纹,上端有紧密而深陷的环状横纹,支根多为2条,须根细长,清晰不乱,有明显的疣状突起,习称“珍珠疙瘩”。根茎细长,上部具密集的茎痕,不定根较粗,形似枣核。

      栽培要点:人参系半阴性植物。喜冷凉湿润的气候,忌强光直射,适宜生长在有一定光照,郁闭的山坡下。栽培于土层深厚,通透性良好,富含腐殖质,肥沃的中性或微酸性砂壤土中。并搭设荫棚。忌连作。用种子繁殖。

      产地:吉林、辽宁、黑龙江

      采收加工:因人参一般栽种6年左右采收,9~10月采挖。洗净,除去茎叶后加工成生晒参、红参、糖参等。野山参采挖时防止折断支根及须根。但多数都加工成生晒参。

      地道沿革:人参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别录》载:“如人形者有神。生上党山谷及辽东。”《本草经集注》云:“上党郡在冀州西南。”《植物名实图考》:“人参,昔以辽东、新罗所产皆不及上党,今以辽东、吉林为贵。”《唐本草》载:“今潞州、平州、泽州、易州、辽州、檀州、箕州、幽州、妫州并出。”《本草纲目》:“今所用者皆辽参。辽参连皮者黄,润色如防风,去皮者坚白如粉。”《药物出产辨》“产奉天省,新开河地方为最好。”以上所载,人参道地主要在吉林、辽东等。均为五加科人参。另人参家种始于明代末年,至今巳有400多年历史。到了30年代,东北园参总产量巳达750多吨。以后产量逐年下降,至建国前夕年产只有50吨。解放后人参产量逐年恢复。到了50年代人参收购量巳达90多吨,至60年代巳达200-300吨。到70年代人参收购量由500吨上升到950吨。80年代生产调整,产量在900吨左右,但由于出口及国内需求增加。造成货源不足,价格上升。出现盲目发展,超计划种植,年收购量一度达到1700-3000吨。造成积压。

      性味归经:微温;甘、微苦;归心、肺、脾经

      功能主治: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大剂量30g),宜另煎兑入;研末,1-3g;或熬膏、泡酒、入丸、散。

      禁忌:实热证、湿热证及正气不虚者禁服。不宜与茶同服。不宜与藜芦同用。

      关于医圣祠 | 工作动态 | 名医导航 | 百草荟萃 | 南阳十大名师 | 传承经典 | 药膳食谱 | 科普教育 | 交通指南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张仲景博物院(www.yishengci.cn) 邮箱:yscwzs@163.com
    • 联系电话:0377—63139888 | 网管电话:17344774969 | 院址: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医圣祠街7号
    • 豫ICP备20001875号 | 豫公网安备 41130202000329号
    •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