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机,字仲景,约(150—219年),南阳人,东汉伟大的医学家,汉灵帝时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仲景从小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喜欢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医学著作,拜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尽得其传,他勤奋钻研医术决心为民除疾疗病,一天,仲景去拜访同郡当时在朝中名人何顒,何顒和他交谈后,发现他的志向十分坚定,非常钦佩地对仲景说:“你这样热爱医学,又这样聪明而勤奋,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好医生”。仲景听了说:“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张仲景由于勤奋好学,学问出众,医术超群、造福乡梓,加之为人诚恳,不论贫贱,有求必应,因而南阳老少尊卑,对他都很钦佩、敬重,青年时期已经闻名于全郡,汉代选拔人才充任官吏无考试制度,朝廷规定每年郡国首相可推举一个德、才兼备并且有声望的人称作孝廉,凭此资格可出任地方官,孝廉因为是推举的,所以后人也称为举人,汉灵帝在位时,张仲景被举为南阳郡的孝廉,并因之而出任长沙太守。
在长沙任内,张仲景并没有因为每日繁杂的地方政务而冲淡和荒疏对医学的爱好和研究。相反,他身为地方长官,从广泛的角度更清楚地看到了疾病对百姓的危害。一有机会,他便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留心各种疾病,注意搜集民间方剂,闲暇时间,则召见地方名医,商讨医理,诚恳求教,以融汇各家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医学知识。
这时他的医道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能“察断人病初起于微末,掌握生死之转机”,人们都称赞他是“扁鹊再生”。有一天,他见到侍中王仲宣,这时王仲宣二十多岁,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张仲景却断定说他有病,并且告诉他这种病四十岁时才能发作,症状是掉眉毛,眉毛掉完后半年就会死去。让他赶快服用“五石汤”。王仲宣听了这话,简直认为是胡说八道,根本不想信,没有吃药。又过三天,张仲景又见到他,问他吃药没有,他撒谎说:“已经吃过了”。张仲景看了看他的脸色说:“你的气色根本不象吃过药的样子,你为什么这样轻视自己的生命呢?”然而王仲宣仍然执迷不悟,不肯相信仲景的话。二十年后,果然王仲宣开始掉眉毛,又过了一百八十七天,就死去了。
公元一九五年(建安元年)以后,大规模的伤寒病又开始在全国各地漫延流行,不到十年时间,仅张仲景自己家族二百多口人就病死了一百三四十口,单因害伤寒而死的就有九十多口,亲人的噩耗,使张仲景十分悲痛。“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他深知当时的医生大多数“不肯探求医经,推演新知,各承家传,始终守旧。于是,决心认真总结前人的医学理论,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参考一生收集的大量民间方剂,埋头刻苦著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因为张仲景医术高超,后人称他为“开创之圣,医道之宗”。华陀读了他的《伤寒杂病论》后十分兴奋地说:“此真活人书也!”唐代名医孙思邈深有感概地说:“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可见其医方之宝贵耶”。由于人们的诊视保密,加之当时印刷条件所限,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后代传下来的只有经过晋代名医王叔和改编过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种。
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溶理、法、方、药为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为中医药发展奠定了基础,其著作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祖国医学的四大经典,被后世尊称为“医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