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圣祠 医圣祠简介 历史沿革 所获荣誉 领导关怀

    •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生平 张仲景主要事迹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对祖国医学的贡献 《伤寒杂病论》对后世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传承 《伤寒杂病论》方药

    • 公益讲师团

    • 景区大观

    • 馆藏与展览 馆藏精华 精品文物展 伤寒学派展览 中医药标本展 医圣祠春秋展 张赞臣医史文物展 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回顾展 坐堂行医塑像展 大国中医策 大国诺奖路

    • 仲景智库

    • 仲景伤寒论

    • 仲景书院

    • 服务指南 开放信息 交通指南 服务设施 导览指南 联系我们

        百草荟萃
        百草荟萃
        张仲景生平 张仲景主要事迹 张仲景对祖国医学的贡献
        医学巨著
        《伤寒杂病论》对后世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传承 《伤寒杂病论》方药
    • 百草荟萃返回上一页
    • 鹿茸

      名称:鹿茸

      类别:补益药

      拼音:LU RONG

      拉丁:Cornu Cervi Pantotrichum

      别名:斑龙珠

      药用部位:幼角

      药材性状:花鹿茸呈圆柱状分枝,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长17~20cm,锯口直径4~5cm,离锯口约1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长9~15cm,直径较大挺略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上端较密,下端较疏;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锯口黄白色,外围无骨质,中部密布细孔。体轻。气微腥,味微咸。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3~33cm,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筋及突起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二茬茸与头茬茸相似,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皮灰黄色,茸毛较粗糙,锯口外围多已骨化。体较重。无腥气。

      栽培要点:圈养、放养两种养殖方式。一 以圈养为主,梅花鹿为季节性发情动物。秋季配种,幼鹿2周岁时性成熟。配种方式有单公群母式、群公群母式、单公单母定时配对式、以及人工授精式等。8-10月为交配期。

      产地:吉林、辽宁、黑龙江、新疆、青海

      采收加工:每年可采收两茬,第一次在清明后45~50天,称“头茬茸”,第二次在头茬50-60天后采收,称“二茬茸”。夏、秋二季锯取鹿茸,经加工后,阴干或烘干。

      地道沿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本草图经》云:“《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今有山林处皆有之。”《梦溪笔谈》云:“又北方有麋、麖、塵、馳、麈极大而色苍,黄而无斑,亦鹿之类。” 《药物出产辨》云:“产中国边境,长白山为最好,关东亦佳。”当今主要为人工饲养。主产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山区。河北、北京亦产。

      性味归经:温;甘、咸;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用于阳痿滑精,宫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崩漏带下,阴疽不敛。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冲,1~3g;或入丸、散;亦可浸酒。

      禁忌:凡阴虚阳亢,血分有热,胃中火盛,肺有痰热及外感热病未愈着均禁服。

      关于医圣祠 | 工作动态 | 名医导航 | 百草荟萃 | 南阳十大名师 | 传承经典 | 药膳食谱 | 科普教育 | 交通指南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张仲景博物院(www.yishengci.cn) 邮箱:yscwzs@163.com
    • 联系电话:0377—63139888 | 网管电话:17344774969 | 院址: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医圣祠街7号
    • 豫ICP备20001875号 | 豫公网安备 41130202000329号
    •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