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圣祠 医圣祠简介 历史沿革 所获荣誉 领导关怀

    •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生平 张仲景主要事迹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对祖国医学的贡献 《伤寒杂病论》对后世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传承 《伤寒杂病论》方药

    • 公益讲师团

    • 景区大观

    • 馆藏与展览 馆藏精华 精品文物展 伤寒学派展览 中医药标本展 医圣祠春秋展 张赞臣医史文物展 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回顾展 坐堂行医塑像展 大国中医策 大国诺奖路

    • 仲景智库

    • 仲景伤寒论

    • 仲景书院

    • 服务指南 开放信息 交通指南 服务设施 导览指南 联系我们

        百草荟萃
        百草荟萃
        张仲景生平 张仲景主要事迹 张仲景对祖国医学的贡献
        医学巨著
        《伤寒杂病论》对后世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传承 《伤寒杂病论》方药
    • 百草荟萃返回上一页
    • 当归

      名称:当归

      类别:补益药

      拼音:DANG GUI

      拉丁:Radix Angelicae Sinensis

      别名:干归

      药用部位:根

      药材性状:本品略呈圆柱形,下部有支根3~5条或更多,长15~25cm。表面黄棕色至棕褐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根头(归头)直径1.5~4cm,具环纹,上端圆钝,有紫色或黄绿色的茎及叶鞘的残基;主根(归身)表面凹凸不平;支根(归尾)直径0.3~lcm,上粗下细,多扭曲,有少数须根痕。质柔韧,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皮部厚,有裂隙及多数棕色点状分泌腔,木部色较淡,形成层环黄棕色。有浓郁的香气,味甘、辛、微苦。柴性大、干枯无油或断面呈绿褐色者不可供药用。

      栽培要点:耐寒怕旱,喜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栽培;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

      产地:甘肃、陕西、四川

      采收加工:秋末采挖。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待水分稍蒸发后,扎把搭棚,以烟火慢慢熏干。

      地道沿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名医别录》云:“当归生陇西川谷。”《本草经集注》云:“今陇西叨阳黑水当归,多肉少枝,气香,名马尾当归,稍难得。西川北部当归,多根枝而细。”《新修本草》云:“今出当州、宕州、翼州、松州,宕州最胜,细叶者蚕头当归,大叶者马尾当归。”《本草图经》云:“当归生陇西川谷,今川蜀、陕西诸郡及江宁府、滁州皆有之,以蜀中者为胜。”《本草纲目》云:“今陕,蜀,秦州,汶州诸处,人多栽莳为货。以秦归头圆尾多色紫气香肥润者,名马尾归,最胜他处。”根据历代本草记载均以陕西出产者质量最佳。与现代当归主产区(岷县产最大,质量最优。)相一致。另滇西北栽培的当归以个大、体坚实、味香浓、色白肥润等,称之为“云归”

      性味归经:温;甘、辛;归肝、心、脾经

      功能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熬膏、浸酒;或入丸、散。

      禁忌:热盛出血者禁服,湿盛中满及大便溏泄者慎服。

      关于医圣祠 | 工作动态 | 名医导航 | 百草荟萃 | 南阳十大名师 | 传承经典 | 药膳食谱 | 科普教育 | 交通指南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张仲景博物院(www.yishengci.cn) 邮箱:yscwzs@163.com
    • 联系电话:0377—63139888 | 网管电话:17344774969 | 院址: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医圣祠街7号
    • 豫ICP备20001875号 | 豫公网安备 41130202000329号
    •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