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圣祠 医圣祠简介 历史沿革 所获荣誉 领导关怀

    •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生平 张仲景主要事迹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对祖国医学的贡献 《伤寒杂病论》对后世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传承 《伤寒杂病论》方药

    • 公益讲师团

    • 景区大观

    • 馆藏与展览 馆藏精华 精品文物展 伤寒学派展览 中医药标本展 医圣祠春秋展 张赞臣医史文物展 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回顾展 坐堂行医塑像展 大国中医策 大国诺奖路

    • 仲景智库

    • 仲景伤寒论

    • 仲景书院

    • 服务指南 开放信息 交通指南 服务设施 导览指南 联系我们

        国医公益讲师团
        国医公益讲师团
        张仲景生平 张仲景主要事迹 张仲景对祖国医学的贡献
        医学巨著
        《伤寒杂病论》对后世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传承 《伤寒杂病论》方药
    • 国医公益讲师团返回上一页
    • 杨晋东

          杨晋东,男,1967年生,衡易针法创始人,衡易疗法创始人,衡易堂创始人,中华衡易针发明人,中华衡易针法专业委员会会长,中西医结合医学教授。世界中医药专家同盟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针灸协会理事,陕西国医研究院院长,北京晋东脊柱医学研究院院长。 

          曾先后就读于西安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陕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经过26余年对祖国针灸医学与现代各种针法潜心研究,总结出一种能够充分体现针刺精髓而又易于为大家所接受和掌握的—衡易针法,可适用于内、外、妇、儿的各科治疗。其主要原理为:脊柱治疗为本、肌肉治疗为标并融合针灸的精髓,使祖国之针灸医学从理念繁琐复杂、学习抽象难懂、治疗时间漫长变为理念确实易懂、学习非常容易、疗效神奇迅速,无论任何疾病都在1-2分钟内完成,远期疗效确切可肯。

          衡易针法的概念:衡易针法的概念 它是应用一种新型针具通过对机体慢性损伤部位进行刺激,激发人体潜在防御能力,使其对人体不正常的功能或者是组织进行自我修复和调节,从而使人体的功能达到一个内外平衡状态。能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新治疗方法。它还是老祖宗黄帝内经九针中的一种,只是我们重新付于它新的生命、新的内涵。衡易针法:“衡”是指治疗后使身体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易”是指治疗操作简单,易学,把复杂病简化,而使疾病治疗起来更容易。

          衡易针法介绍:衡易针法不再是过去的抽象而又模糊的经络学说。衡易针法是汲取了诸多的针灸方法和针刀及其派生出来的诸多治疗方法而产生的,只要掌握了衡易针法,别的针法也就自然触类旁通了。正所谓:一通百通。用有限的生命去学习更多的知识,才是我们都要追求的,而掌握学精了衡易针法,等于学会了现代的所有针法!把中国的针刺法变为可量化的安全可靠的世界医学治疗方法。让思想认识进一步转变,将会极大促进中国针刺治疗的飞跃。 

          衡易针的治疗思想:衡易针的治疗思想与特点:所有的肌肉活动都是受神经支配的,那么所有肌肉的反应也是通过神经反射来完成的。也就是说神经本身出问题后肌肉活动会出问题,同理肌肉有问题,神经反射不能正常完成,肌肉的运动、感觉都会出问题。因此,治疗时就要神经肌肉同时治疗。也就是说不光要治疗患病的肌肉,而且要治疗支配这个肌肉的神经。而慢性疼痛性的疾病主要表现就在四肢,那么解决这类疾病的重点就在人体的中间——脊柱!

          衡易针:衡易针是带刃的针灸针,与现有的针灸针相比,可增大刺激强度、大大缩短治疗时间,同时极大的提高疗效。治疗的环境与针灸治疗的环境相同。也就是说对治疗室的要求并不高,和针灸一样,所以是简便而宜于施治。现有的针灸针主要用来刺激治疗功能性疾病的,对于组织的硬结、结疤没有作用;而且疗效短暂、易复发;同时针灸针和针刀的针身无刻度,导致医者不能准确掌握进针的深度,因而带来医疗事故。衡易针在传统针灸针基础上,在针身上增加了刻度,即每一厘米做一个刻度以便操作者进针时准确掌握深度。同时增加了针刃,增大刺激强度、可以根据神经肌肉走行来刺激、切割结疤、挛缩的软组织。这样减少了对神经、血管、肌肉的损害。 

          衡易针的治疗特点:整体观念、辩位施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四肢病中间治;神经与肌肉同时刺激;功能性与器质性同时解决;标本兼治;保持远期疗效良好;达到微痛或无痛的治疗。 突破了针刀治疗的“瓶颈”问题,变刀为针,变切割为刺激,变粗为细;变经络为神经,变穴位为解剖痛点、硬结及肌肉的起止点。从而把中国的针刺法变为可量化,可操作性和安全可靠的世界治疗方法。思想认识的进一步转变,将会极大促进中国针刺治疗的飞跃。

      关于医圣祠 | 工作动态 | 名医导航 | 百草荟萃 | 南阳十大名师 | 传承经典 | 药膳食谱 | 科普教育 | 交通指南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张仲景博物院(www.yishengci.cn) 邮箱:yscwzs@163.com
    • 联系电话:0377—63139888 | 网管电话:17344774969 | 院址: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医圣祠街7号
    • 豫ICP备20001875号 | 豫公网安备 41130202000329号
    •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