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界新闻返回上一页
-
卫生技术评估:而立之年的喜与忧
本网:医圣祠 信息来源:健康报 更新时间:2018-08-06
“今年10月,我们将在北京召开中国卫生技术评估大会,欢迎大家参加。”“我也要做个广告,同一天,上海将举办第十二届中国卫生技术评估论坛。”在近日的2018年卫生技术评估与决策支持论坛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向与会者发出了各自的邀请。据悉,我国卫生技术评估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步,当下已经成为公认的有效决策评估工具。尽管如此,已经进入而立之年的它,其潜力股身份却一直没变。
评价从定性迈向定量
卫生技术评估可以看成为政策决策寻找证据的福尔摩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卫生政策与技术评估研究室主任赵琨看来,卫生技术评估的目的是为政策决策提供信息,特别是如何将有限资金分配到卫生技术上。现在有很多创新的药品、设备、诊疗技术涌现,在促进人类健康的同时,也面临价格过高的难题。这些产品如何及时有序地转化到医疗服务市场、转移到病人身上,让病人用得起、用得上,需要卫生技术评估和药物经济学研究。
英国约克大学一位卫生经济学家曾如此定义卫生技术评估,主要是从费用和结果角度评估各类卫生技术,主要解决这些问题:有效吗?值不值?买不买得起?支付有保障吗?是适宜技术吗?
如何回答上述问题?“以前常说用数据说话,但是数据有时候会骗人,所以证据很重要。”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指出,卫生技术评估是提供证据的关键,核心思想是追求价值。他举例,新技术到底新在哪里,效果比老技术好多少,成本比老技术高多少,增量的成本效果到底是多少,必须要有清晰的说法依据,不能完全靠拍脑袋。事实上,卫生技术评估的应用范围很广,特别是在资源配置、医疗服务体系设计、政策转化等方面。
近年来,我国卫生技术评估不仅在理论层面达成共识,在实践领域也有了突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陈英耀表示,2017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准入谈判首次引入卫生技术评估和药物经济学,鼓励企业提供经济学评价资料,测算药品进入目录后的预期支付标准,实现了从专家定性评价向以证据支持的定量评价迈进的重要一步。
金春林介绍,通过采用卫生技术评估、准入协议、按病种付费及价值定价等4种方法促进创新卫生技术评估支付和应用,并结合支付方式形成了短期和长期的创新技术支付策略。在定价中强调价值,价值定价可能是今后的一个方向。我国已有实例。他介绍,自今年1月1日起,浙江患者接受肝移植手术住院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除应由患者个人承担的外,医保按绩效与医疗机构进行结算。比如,18周岁以上患者出院时结清个人承担费用,医保按应支付费用的90%结算;患者出院后存活满1年的,医保按应支付费用的5%再次结算;存活满3年的,医保按应支付费用的5%再次结算。“而这个绩效的获得,离不开评估。”
“潜力股”有焦虑
“卫生技术评估历经30年发展,到现在还是一支潜力股。”一位专家说。
陈英耀指出,目前我国卫生技术评估尚未制度化地融入决策程序,决策辅助作用不足。有部分卫生技术评估工作由医药生产企业开展,或者企业委托大学科研机构及咨询公司开展,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卫生技术评估质量、评估公信力有待加强。他所在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开展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卫生技术评估发展主要面临3个问题:制度性安排缺失、评审制度缺失和决策应用不足。而从自身职能发挥方面来看,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卫生技术评估人员不足,报告质量有待提高。
“现在卫生技术评估力量参差不齐,相当于有小学生,也有博士生。”赵琨说,“我们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能力建设,希望先把队伍能力建设做起来。”
“卫生技术评估是为政策决策服务的,但总体来讲,我国卫生技术评估向政策转化还处于初级阶段。”陈英耀指出,目前,研究者的卫生技术评估结果和建议与决策者的实际需要、期望有差距,双方交集有限。这导致卫生技术评估面临开启“政策之窗”的巨大困难。“虽然决策和研究是两个不同领域,但我们希望两者有更多交集。”
2015年,一项针对125个国家的调查显示,4/5的国家有一套正式的卫生技术评估程序来为决策制定提供参考,而且高收入及中高收入国家,特别是欧洲、美洲地区,卫生技术评估程序应用普遍。所有低收入国家以及85%的中等收入国家利用卫生技术评估进行财政预算,而高收入国家更倾向于用其进行医保支付。“我们国家确实要加快应用力度。”金春林说。
据悉,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5部门发布《关于加强卫生与健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建设卫生技术评估体系。有专家透露,国家层面正在推动卫生技术评估进入未来的《基本医疗与健康促进法》,《关于推动卫生技术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也基本成熟,相信未来“学院派”与“实践派”会有越来越多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