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新时代,呼唤“张仲景”
本网:医圣祠 信息来源:南阳日报 更新时间:2020-05-04
1800多年前,张仲景终结肆虐的伤寒疫情,写下不朽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1800多年后的今天,《伤寒杂病论》古方新用,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再次亮剑;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争中,中医药文化的力量在世界面前得到彰显与肯定;
“历史上的疫情与南阳中医药”这个课题再度引发广泛关注与思考……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庚子年中国人的春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人们措手不及之时已经打响。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这个陌生的对手,如何尽快找到克敌制胜的手段,关系到能否成功从生死线上挽救回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于是乎,白衣战士冲上前线,与病毒较量与时间赛跑,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拼出了自己的全部力气。
“疫,民皆疾也。”疫病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而存在。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与瘟疫交手300多次。从望闻问切到古方汤药,从导引按跷到艾灸针剂,在古代人民的不断探索实践中,中医药一次次战胜疫情,捍卫人民的生命,保障文明的延续。而这一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这一中华瑰宝再次亮剑,对抗疫情——从1月25日第一支国家中医医疗队奔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到1月2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山西、河北、黑龙江、陕西四省试点开展“清肺排毒汤”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疗效观察;从2月14日以中医药治疗手段为主的武汉江夏方舱医院投入使用,到3月5日,首个新冠肺炎愈后康复门诊在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开诊……协同防治,关口前移,及早介入,全程参与,中医药在全国20多个省市深度介入新冠肺炎诊疗全过程,取得良好效果。中医药从17年前辅助治疗非典的参与者,变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力军,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医圣地、医圣故里、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发源地,有着深厚中医药文化底蕴的南阳,更是如此。
张仲景、南阳中医药文化再度站到了聚光灯下!
中医药再亮剑——“清肺排毒汤”源自《伤寒杂病论》经方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中西医结合。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强化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及时推广有效方药和中成药。全国各地统筹中西医资源,协同攻关、优势互补,打出中西医结合救治组合拳。河南省卫健委更是要求,确保每个定点医院至少有一名中医医师参与诊疗;确保所有确诊病例尽早、及时、全病程使用中医中药;做到诊疗一线有中医、有中药,让患者及时快捷得到中医药服务。
《黄帝内经》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中医学认为新冠肺炎为疫病,可称之为瘟疫,属于温病范畴的湿毒疫。从古方中提炼的“清肺排毒汤”、来自广东的“肺炎1号方”等中药汤剂开始广泛用于临床一线救治。3月2日,央视4套推出的特别节目《中华医药 抗击疫情》,特别介绍了“清肺排毒汤”。
“清肺排毒汤”源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古典经方,在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四个经典复方的基础上,根据此次疾病以寒、以热、以湿、有瘀、有毒等几个主要共性特点,调配而成一个相对固定的复方。1月2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临床急用、实用、效用为导向,在山西、河北、黑龙江、陕西四省试点开展了“清肺排毒汤”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疗效观察。2月5日救治确诊病例214例,总有效率达90%以上。2月6日,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文将中药复方“清肺排毒汤”向全国推广使用。2月14日,以中医药治疗手段为主的武汉江夏方舱医院投入使用,来自全国各地的多支中医医疗队进驻江夏方舱医院,开展救治工作,收治病人无一例外都会用上“清肺排毒汤”。截至2月28日,“清肺排毒汤”在全国十个省份1206例患者当中使用,总有效率达到了93.21%。
“早预防早治疗,能大大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减少后遗症。”国医大师薛伯寿在接受央视采访中说道,“清肺排毒汤”就是对张仲景相关经方的融合创新运用。既防疫邪入里,又调肝和胃,顾护消化功能,不仅广泛适用于轻型和普通型症状,还可有效防止轻症转重症。
在4月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伟教授表示,目前“清肺排毒汤”已经在全国28个省市广泛使用,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成为防治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临床救治组通过对全国66个定点单位的观察,截至4月12日零时,收治病人1262例,包括57例重型患者,1253例治愈出院,治愈率达到99.28%。没有一例由轻症转为重型,由普通型转为危重型,阻断了患者向危重方面发展。
中医战“疫”——医圣故里的文化自信与担当
东汉末年,战火纷飞,疫气弥漫,死神在大地上巡视。因瘟疫导致族人“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的张仲景伤痛不已,他立志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前人之大成,揽四代之精华,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伤寒杂病论》确立的六经病、杂病的诊断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疾病治疗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中医的灵魂所在。更为激励后人的是,张仲景强调医生要有“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的担当精神,在研究医学中贯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严谨态度,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南阳是张仲景的故里,中医圣地,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的发源地,是中医药文明发祥地之一,中医药在民间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和历史传统。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使南阳有“天然药库”之称。1800多年前,医圣张仲景终结了肆虐的伤寒疫情。今天,在医圣故里,南阳全市中医人继承张仲景“活国在于活人”的医圣精神,视疫情为命令和号角,义无反顾,主动加入到战疫中,体现了南阳中医人医者仁心、甘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月23日,我市率先成立了中医专家指导组;1月27日,成立了市中医防治领导小组;1月28日,将中医专家指导组调整充实为31人,同日向社会发布了中医药预防方案,为全省地市级中第一个……
国医大师唐祖宣不顾78岁的高龄,组织协调生产中药制剂96万袋,并亲临一线发放中药和慰问群众;退休中医专家庞景三、高惠然、杨磊、方家选等摁下指印请战宣誓,要求进入救治一线;市中医专家组组长赵青春不顾术后身体虚弱,为疫情防治每日工作十几个小时;专家组成员潘华、庞建国等带头录制科普节目和短视频;张炜、刘世恩、忽中乾、李向辉等中医专家深入病区为病人把脉问诊;名中医吴汉卿自费煎煮中药发放社区;桐柏县中心医院中医师李中保每天深入隔离病区查房开中药,一个月没回过一次家;还有不少民间中医主动贡献中药处方……
在新冠肺炎病毒无疫苗、无特效药的现实下,我市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瘟疫的经验和“治未病”的优势,预防关口前移,全力推进中医药预防措施。组织协调药企加班加点生产预防药剂,免费发放中药制剂10万余箱,覆盖40多万人,确保一线人员和易感人群及时喝上预防中药。34家艾草企业复工复产,确保市场供应。早期干预,在控制全市疫情蔓延、降低发病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确保中医药全程参与和深度参与,市中医药发展局和市卫健委紧密合作,加强和市定点收治医院联系,采取中医专家分组进入病区、加强病例会诊、不断完善诊疗方案、深度参与救治等得力措施,确保病人全程接受中医药治疗。截至2月29日,全市累计确诊病例156例,中医药参与确诊病例治疗154例,使用中药汤剂151例,使用中成药113例,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达98.7%;累计治愈149例,转上级医院在院治疗4例(累计转院10例,已治愈6例);我市中医专家组累计会诊普通病例792人次,会诊重症病例202人次,会诊疑似病例543人次,审查指导开具中医处方1244张。我市本地住院的新冠肺炎病例全部治愈出院,且无新增确诊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这标志着我市中西医协同治疗取得了明显成效。市中心医院运用中西医结合治愈的98岁患者朱某某,是目前全国治愈最高龄的新冠肺炎患者,创造了我市中西医协同救治的奇迹。
中医药力量——“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在人类历史上,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几乎每一次瘟疫,都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而纵观中国疫情史,每一次疫情,都在中医药的守护下付出最小的代价,没有出现诸如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等动辄死亡数千万人的悲剧,中华文明也在中医药的守护下绵延不息,传承、光大、繁荣昌盛……
翻阅中国古代史,“伏羲氏尝味百药而制九针”“神农尝百草”与“伊尹制汤液”的故事反映了中华先民认识和使用药物的起源;在甲骨文中,已能看到早期所采取的措施。例如卜辞有“疾,亡入”,意为不要接近病人,可能因为得的是疫病……
《周礼》记载了周王室定期举行“以索室驱疫”的时傩活动以及负责“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疫”的官员;《周易》一书出现了后世常用的“豫(预)防”一词;用药物来干预疫病的做法也开始出现,《山海经》记载了熏草等众多治瘟疫药物;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记载了秦代对患麻风病的犯人进行安置的机构;而汉代则有在瘟疫流行时收容和医治平民的机构。《汉书》记载:“元始二年(公元2年)……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这是中国防疫史上第一次比较规范的记载。
秦汉时期,在传统哲学思维的指导下,中医药学趋于成熟,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防病治病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有完整的疫病防治思想,包括“五运六气”致病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防疫观和“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治观等。“五运六气”理论构建了推衍疫病发生的宏观预测体系。
东汉末年疫病频发,医圣张仲景撰写了第一部防治瘟疫的著作《伤寒杂病论》。唐代近300年历史间,仅记录在册的瘟疫就有21次。明代在防治瘟疫的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用于防治天花的种痘技术,不仅开启了人类彻底战胜天花的序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疫苗雏形。到了清代,瘟疫学大家发展了“温病学”,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学说体系。
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自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52次重大流行疫病,最终都得到了有效控制。在与瘟疫的斗争中,我国古代人民不断探索实践,在一些瘟疫的病因机制、发病传变和预防治疗上累积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自汉代以来一直到清朝,针对《伤寒杂病论》又产生了700多本相关的专著,再一次证实张仲景论著的经典。
疫病从没有远离人类,为了生存,人类不曾屈服。在抗击疫病的战场上,中医药从未缺位。中医药传统文化守护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也孕育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石。
2010年,习近平在出席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上这样评价中医药:“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医药的抗“疫”战果也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全球战“疫”的危急关头,我国通过远程视频交流,提供技术方案等,向日本、韩国、意大利、伊朗、新加坡等国家分享中国经验和方案,主动把中医药推向世界。中医药随着中外媒体报道以及中国医务人员的经验分享,在海外取得越来越多的认可与信任。据了解,现今在欧洲、美洲,分别有近20个国家认可中医,美国超过40个州有专门的中医管理法案,其中一半拥有中医医保制度。随着疫情的扩散,纽约市民众开始抢购中药。荷兰莱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莱顿-欧洲中医药与天然产物研究中心主任王梅表示,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及传统医药学中的佼佼者,在欧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疫情之下——新时代,呼唤仲景文化氤氲四海
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岐黄开基业,伊尹创汤药。中国传统文化在河南起源、发祥,孕育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作为“医圣故里、颐养宝地”,南阳有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积淀,历代名医辈出,中药材资源丰富。作为医圣后裔,南阳人自古以来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用博大精深的中医中药呵护健康,繁衍生息。
今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源自张仲景的方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张仲景医药文化再次站在了时代的最前端,“新时代,呼唤张仲景”已成为时代的共识!
新时代呼唤“张仲景”,不仅仅是医圣方药的治病救人,在“治未病”的中医思想里,我们更应关注张仲景的健康养生思想和理论体系。作为医圣故里的南阳,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不仅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更应成为每一个南阳人的责任,而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是时代赋予南阳人的机遇和使命。
2017年,市委、市政府以“中医药健康服务”为主题,作出了打造“中医圣地、养生之城”,建设张仲景健康城的重大决策,将其列入全市“九大专项”部署推进。以中医药传承发展创新为主线,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2019年伊始,我市组建成立全国首个中医药发展局,也是全国唯一成立专门的中医药局的省辖市。一个“发展”,为我市中医药及其产业的快速成长铺平道路,让发展进入良性轨道;2019年以来,我市把“中医药强市战略”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推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融合发展,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荣获“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称号,传承发展仲景文化,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聚力打造张仲景健康城,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让中医药文化、产业不仅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板块,还成为宣传南阳、扩大开放的一张重要名片。
2019年,南阳进入文旅融合发展元年,提出在今后一个时期,把“文化、生态、康养”作为文旅发展的三大支撑,着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今年4月10日,市委书记张文深在全省卫生健康大会上作交流发言,表示我市将在传承创新仲景医药文化上持续加力,推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这个春天呼唤“张仲景”,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我们更关注健康、养生。传承文化基因,打造养生福地、发展健康产业,这不仅是仲景文化的觉醒,更是践行绿色发展的觉悟。因此,我市进一步打造品牌阵地、药材高地和人才洼地“三地”,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打造仲景健康城,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把医圣张仲景人文优势和“药都”厚重的中医药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把传承张仲景医药思想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结合起来,最大限度挖掘好、维护好、发挥好医圣故里优势资源,是时代对南阳的呼唤。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南阳,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将得到蓬勃发展,“养生福地”将吸引世人目光,中医药这张文化名片在全世界熠熠生辉,南阳仲景文化愈发芳华灿烂。
来源:南阳日报,全媒体记者:陈菲菲,编辑:李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