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圣祠 医圣祠简介 历史沿革 所获荣誉 领导关怀

    •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生平 张仲景主要事迹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对祖国医学的贡献 《伤寒杂病论》对后世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传承 《伤寒杂病论》方药

    • 公益讲师团

    • 景区大观

    • 馆藏与展览 馆藏精华 精品文物展 伤寒学派展览 中医药标本展 医圣祠春秋展 张赞臣医史文物展 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回顾展 坐堂行医塑像展 大国中医策 大国诺奖路

    • 仲景智库

    • 仲景伤寒论

    • 仲景书院

    • 服务指南 开放信息 交通指南 服务设施 导览指南 联系我们

        业界新闻
        业界新闻
        张仲景生平 张仲景主要事迹 张仲景对祖国医学的贡献
        医学巨著
        《伤寒杂病论》对后世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传承 《伤寒杂病论》方药
    • 业界新闻返回上一页
    • 彰显医圣根魂神韵 促进文化传承创新

      本网:医圣祠      信息来源:南阳日报      更新时间:2020-10-19

      杏林华茂硕果丰,医圣故里会宾朋。10月17日,以“仲景经方与新冠肺炎防治”为主题的第八届仲景论坛开幕。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发来贺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巡视员陈梦生,中国中药协会党支部书记房书亭,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孙永章,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长潘平,国医大师张大宁、唐祖宣,市长霍好胜出席开幕式。

      张伯礼在贺信中说,在今年的新冠疫情防治中,中医药早期介入,全程参与,展现了防病治病的明显优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短时间内取得疫情防控的重大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成为中国抗疫的亮点。南阳中医药在这次疫情防治中及早介入,全程参与,表现突出,可圈可点。希望本届仲景论坛高举仲景文化旗帜,秉承“传承、创新、发展”理念,认真总结分享中医药抗疫的经验与做法、挖掘仲景经方学术应用与创新,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充分展现中医人的精、气、神,为增加世界民众健康福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医药力量。

      陈梦生在讲话中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充分完善中西医协同体制机制,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深入挖掘和传承精华精髓,不断加强经方人才培养;进一步弘扬仲景文化,推进中医药文明交流互鉴。

      房书亭在致辞中希望南阳市继续发挥优势,把聚智聚才、守正创新写在中医药发展的旗帜上,深度挖掘和全面提升中医药学术文化品牌产业链,在高质量建设中医药强市中探索新路径、培育新亮点,为中医药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南阳经验和借鉴。

      霍好胜在致辞中表示,南阳正在按照“1+3+N”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聚力建设张仲景健康城,恢复重建医圣祠,弘扬医圣精神,传播中医文化。衷心希望各位领导和嘉宾为南阳中医药事业把脉问诊、开出良方,热忱欢迎各界朋友到医圣故里考察观光、投资兴业,共创中医药事业美好明天。

      省卫健委副主任张智民、河南中医药大学校长许二平,市领导张富治、李甲坤、阿颖、王黎生等出席。

      开幕式后,与会人员聆听了主题报告会。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惟留仲景圣名在人间。10月17日,200余位嘉宾、专家、学者,怀着无比敬仰之情,在南阳医圣祠虔诚祭拜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东汉南阳人,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所著《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传统中医学辨证施治的先河,奠定了中医临床诊疗理论体系,成为医家必读之经典,对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为“医圣”。

      南阳医圣祠是张仲景的墓祠所在地,医圣大殿供奉有张仲景塑像,十大名医塑像列于祠内。祠内有两座碑廊,东廊镌刻了张仲景组画,历代大医家以及当代中医大师、文化大师、国外医学大家对张仲景的评赞;西廊镌刻了从黄帝、神农一直到清末,中国医药史上的百余位名医画像,是国内最大的历代名医画像碑。

      当天上午7时40分许,医圣墓前红毯铺地,在张仲景博物馆馆长刘海燕主持下,击鼓九响、鸣钟九通,祭拜仪式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开始,200余位嘉宾、专家、学者肃立,聆听《医圣颂》。国医大师唐祖宣等嘉宾代表向医圣墓敬献花篮,全体人员祭拜先贤。

      随后,国医大师唐祖宣恭读《祭文》,全体人员向医圣仲景先师三鞠躬,围绕医圣墓瞻仰医圣仲景先师。

      “国医崇祖庭,先师南阳眠,望之如汪洋,仰之若高山。万民祀千秋,家国得平安,圣德昭日月,佑我万万年。”一字一句,诉说着众人对医圣张仲景的无限崇敬与追思。

      关于医圣祠 | 工作动态 | 名医导航 | 百草荟萃 | 南阳十大名师 | 传承经典 | 药膳食谱 | 科普教育 | 交通指南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张仲景博物院(www.yishengci.cn) 邮箱:yscwzs@163.com
    • 联系电话:0377—63139888 | 网管电话:17344774969 | 院址: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医圣祠街7号
    • 豫ICP备20001875号 | 豫公网安备 41130202000329号
    •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