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色沃土上感悟医者情怀
本网:医圣祠 信息来源:健康报 更新时间:2021-08-01
“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宛转歌声淹没了阵阵蝉鸣,耀眼光束点亮了墨蓝天幕。7月22日晚,中央文明办和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的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现场交流活动走进山东沂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此建立滨海、鲁中、鲁南革命根据地。这里有20多万人参军入伍、120多万人拥军支前、10万英烈血洒疆场,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在这方红色沃土上,活动发布“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21年4月、5月、6月月度人物,传承红医文化,颂扬医者情怀。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6月29日,“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辛育龄、吴天一两位卫生健康工作者的优秀代表,获得这一党内最高荣誉。
活动现场,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医生马千里向与会者讲述初识辛育龄的情景,“2012年12月18日,我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楼14层巧遇辛老,时年91岁的辛老正接受住院治疗。我捧着刷手服,请辛老写一句话”。于是,辛育龄写下一句:做白求恩式好大夫。
“落笔后,辛老请护士为我们合影。”马千里说到这里,屏幕上出现了一张旧照——照片里的马千里紧紧握住了辛老那双曾开拓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手。战争时期,辛育龄曾与白求恩并肩战斗,多次上前线救治伤员。和平年代,辛育龄长期致力于我国胸外科创建和发展,是我国人体肺移植手术第一人,在胸外科领域取得多个“从0到1”的突破。
如今,马千里担任中日友好医院辛育龄小分队队长,走出医院,走近百姓身边,志愿开展义诊咨询、健康宣教等活动。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一首《天路》绵绵悠长,将与会者的思绪带回2001年青藏铁路开建之时。“高寒缺氧对铁路建设者的身体健康是严峻考验,也是建设高原铁路的世界性难题。吴天一被任命为青藏铁路建设的高原医学顾问。”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副院长王晋告诉与会者,吴天一提议在青藏铁路沿线建供氧站、高压氧舱,这一提议后来被证明是救治急性高原病患者的最佳方案。由于创造出5年时间14万筑路者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吴天一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
吴天一特意为此次活动录制了短片,他说:“我见证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巨大进步。高原医学研究是我一生的追求和奉献,‘七一勋章’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所有为党工作、实行救死扶伤革命人道主义的医务工作者。”
“患者以性命相托,我们怎能不诚惶诚恐,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张孝骞教授的这句名言被众多医生当做座右铭,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主任杨爱明也是其中之一。他努力提升消化内镜诊疗水平,早年赴多国系统学习超声内镜等技术,并在国内积极推广;组织全国数十家医院进行早癌筛查研究课题攻关,把成熟的筛查技术向全国各级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推广。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主任张宗利同样以仁心仁术诠释医者形象。他从事普外科专业30余年,心里时刻装着患者,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一早一晚两次查看患者。他说,“病区离不开人,患者需要我。时间对我来说非常宝贵,我必须争分夺秒地去工作。”
随后,舞台走上一老一少两位以白衣为甲的巾帼英雄。
“我叫刘振华,1977年,我22岁,从济南卫校毕业,被分配到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麻风病住院处……”
“我叫汪萌萌,1977年,我1岁,家住水乡湖州,正在妈妈的鼓励下蹒跚学步……”
“2018年,63岁的我退而不休,继续照护麻风患者,因为他们舍不得我,我更舍不得他们。”刘振华说。
“2018年,42岁的我接任上柏住院部护士长。过去,有人称这里是麻风村,如今,这里走出了全国道德模范、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汪萌萌说。
在两位白衣天使的交叠诵读中,与会者深切感受到新时期的红嫂精神。
疟疾是我国流行历史最久远、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从最早广泛使用药浸蚊帐,到从中草药中发现并提取青蒿素,时至今日,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取得重大成就——6月30日,中国获得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认证。
台上,被国内外同行称为“抗疟专家”的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研究员高琪,从事疟疾突发疫情应急处理近40年,他主持制定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提出的消除疟疾策略被国家和世卫组织纳入消除疟疾技术文件。
“赴全国多省指导重症恶性疟救治,挽救数百位危重患者的生命;赴10多个非洲国家指导疟疾控制,先后培训50多个国家的600多名疟疾防治工作者。”透过高琪的抗疟履历,与会者见证着我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齐心协力、守望相助,努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决心。
在沂蒙革命老区,有这样一位乡村医生,他放弃留在县城工作的机会,承担着3个村近2000名群众的健康服务工作。他的爷爷是解放战争时期救死扶伤的战地卫生员,父亲是踏遍山间村落访贫问苦的赤脚医生,如今一双儿女也考上医学类院校,一家四代人传承着护佑百姓健康的医者天职。他就是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院东头镇院东头村的乡村医生张德庆。
“我庆幸自己赶上一个好时代,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乡村医生,我有着比父辈们更丰富的医学知识、更先进的医疗设备、更远大的为医理想。现在,村卫生室有100多平方米,诊室、药房、治疗室等分区而设,参保村民仅需持身份证就能减免一半的药费。我将接下父辈衣钵,继续发扬沂蒙精神。”张德庆的一番肺腑之言令全场掌声雷动。
“咱们见证了建党百年,还要见证新中国成立百年”
“沂水边的雕塑诉说着当年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来到这里就是要向革命老区人民学习!”活动现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原主任成翼娟感慨道。当日上午,“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月度人物一行前往沂蒙革命老区医院临沂市人民医院带教交流。
“从理念超前的医学模拟中心,可窥见沂蒙革命老区临沂市人民医院如今硬件设施优越。”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周行涛认为,临沂市人民医院可借助硬件优势,一方面,强化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发掘远程医疗潜力,发挥市人民医院辐射作用,推进同质化诊疗,为患者提供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医疗服务。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魏峰涛所在的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就常利用远程会诊帮助受援医院分析患者病情、提出诊疗建议。“这对于患者来说,诊疗效率显著提升;对于受援医院来说,临床能力大大增强。”魏峰涛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在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医护人员进行业务交流时表示,作为一家地市级医院,未来想要寻求更高质量发展,有待思考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协调好医教研的关系,让教学在临床和科研之间更好地发挥黏合作用。
在沂蒙老区崇山峻岭之间,活动协办方之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组织两队专家,分赴临沂市费县、临沭县开展义诊,受到老区人民的欢迎。
午间,“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月度人物一行马不停蹄,入户为沂蒙老兵巡诊。
穿过狭长街巷,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名誉院长庄仕华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范蓉来到孙永伦老人家中。孙老是身经百战的退伍老兵,年逾九旬仍耳聪目明。“我的病都在这里。”孙老指指自己的双脚说。
提起老人的裤管,庄仕华发现,因战时冻伤遗留,孙老双脚布满斑块,泛着红肿。
“老前辈,这里痛不痛?”范蓉轻轻按压着孙老的脚踝问道。“有时痒,有时痛。”孙老回答。
“这是冻伤造成的局部组织坏死。”庄仕华摆动着手掌向老人示范,“您尝试做做屈伸动作,能够改善血液循环。睡觉前,用温水泡脚30分钟;睡觉时,记得把脚部略微抬高30度……”
在另一位退伍老兵辛谦海老人家中,老人的长女告诉专家们:“老爷子1947年入伍,曾参与孟良崮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身体素质过硬,今已91岁高龄,唯独血糖控制得不够理想。”
庄仕华鼓励老人:“人就像一部车,行驶时间久了,总会有点小毛病,只要发动机不坏,小修小补照样上路。”范蓉补充道,“高龄老人血糖控制遵循‘八九不离十’原则,血糖不超过10,您不必过度焦虑。”
义诊结束时,庄仕华向辛谦海致军礼道别:“老前辈,您一定保重身体,咱们见证了建党百年,还要见证新中国成立百年!”
本报记者 赵星月、通讯员 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