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医圣祠过一个古风古韵的中秋节
本网:医圣祠 信息来源:医圣祠公众号 更新时间:2021-09-22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习俗,过中秋,自然还离不开抚琴、饮桂花酒,正如宋朝文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秋》中所述“琴瑟铿锵,酌酒高歌”。
本场讲座由医圣祠副馆长杨磊老师主讲,一曲《医圣颂》揭开了讲座序幕,正在医圣祠参加研学活动的学生们,以及热爱传统文化的朋友和古琴爱好者纷至沓来。
杨磊老师从“中秋佳节”的祝福、“医圣与古琴”的典故、“古琴与中医健康养生”的理念、“包罗万象”的琴乐、以及“天人合一”的琴道等五大方面与观众分享古琴艺术。
杨磊老师讲到,古琴主要分为五弦古琴、七弦古琴和十弦古琴三种。古琴的形制十分讲究,它既符合声乐原理,又蕴含着自然之道,是文人雅士修心养性之器。
在中国,形容一个人高雅,有底蕴,会说他“琴棋书画”皆通,琴即古琴,在西洋乐器进入中国之前,“琴”为古琴的专用名,也叫做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制作古琴的木材通常选用梧桐,梧桐为树中之王,被称作“灵树”,能感知时令的变化。百鸟都不敢在上面栖息,只有凤凰除外,而凤凰,是百鸟之王。所以现在还流传着一句话“家有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伏羲就是观察到这个现象,才伐梧桐树做古琴,足见古琴的地位。关于桐木斫琴,还有个传说,跟医圣张仲景有关。
据宋代《古琴疏》记载,“张机字仲景,南阳人,受业于张伯祖,精于治疗。一日入桐柏觅药草,遇一病人求诊,仲景曰:「子之腕有兽脉,何也?」其人以实具对,乃峄山穴中老猿也。仲景出囊中丸药畀之,一服辄愈。明日,其人肩一巨木至,曰:「此万年桐也,聊以相报。」仲景斵为二琴,一曰古猿,一曰万年。”
张仲景圣手诊兽脉,喜得神木斫良琴。琴有君子之德,医有仁者之心,医圣张仲景不但是神医,更是一个琴界圣手。
讲座上,杨磊老师还着重介绍了古琴与中医的关系,她认为古琴与中医作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虽属不同门类,但具有极其久远的继承性。
据近代琴学载录,当人们抚琴时,左右两手弹奏按音、泛音的指法,都与血脉经络的流通相连,同时节拍的缓急、呼吸的调节与养生也息息相关。
古琴有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根据不同的调式特征,对应人体的五行、五脏,人们可以通过其中所对应的关系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曲目进行调养。
如宫音为主的宫调式,五行属土,对应人体五脏中的脾;宫音风格多以悠扬沉静、温厚庄重为主,给人以浓重厚实之感,可以安定情绪,稳定神经系统,对消化不良、气血亏虚、食欲不振等脾胃系统疾病治疗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古琴曲《梅花三弄》《流水》即有健脾作用。
中医的“五音疗疾”就是根据五种调式音乐的特性与五脏五行的关系来选择曲目,以调和情志,调理脏腑,平衡阴阳,达到保持机体气机动态平衡、维护人体健康的目的。
古琴的声音主要分为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这三种声音各不相同,有的实有的虚,可自由组合,让同一曲目展现不同的风格。古琴的技艺并没有古筝复杂,不管是小朋友还是老人家都可以学习。学习弹奏古琴,不单能同时锻炼左脑与右脑还能磨练自身性情。
演奏古琴的最高境界是达到师法自然,也就是人琴与当下的时代领悟相结合,演奏出自己对曲目的独特理解。
讲座期间,杨磊老师为现场观众即兴演奏了《医圣颂》、《梅花三弄》、《流水》等曲目,乐曲的风格悠扬沉静、温厚庄重,给人以浓重厚实的感觉。根据五音通五脏的理论,宫音入脾,滋补气血,旺盛食欲,同时能够安定情绪,稳定神经系统。
琴声打动了现场听众,大家纷纷闭上眼睛,享受着古琴独特的韵味以及琴声中所传达的一丝安宁与恬静。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现场观众仍陶醉于古琴优美的旋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