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界新闻返回上一页
-
邓州“恒盛”邓窑 烧制张仲景造像成功
本网:医圣祠 信息来源: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 更新时间:2023-10-02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官至长沙太守,著《伤寒杂病论》,辩证施治,“大行于世”,奉为“方书之祖”“经方大师”、世界医史伟人,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造像身高31.5厘米,袖腰宽12厘米,底宽14.5厘米,配制黑实木底座。
张仲景造像呈立姿,身着长袍大袖,开脸;左手不施釉,通身施翠青釉,色釉养眼夺目。
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缁撮”,即缁布冠。其制小,仅可束发髻 。 《诗·小雅·都人士》 :“彼都人士,台笠缁撮。” 朱熹 集传:“缁撮,缁布冠也。”据此考证张仲景立像,头戴的缁布冠,用青组缨结之。
造像神态凝重,额头圆阔,眉清鼻隆,轮耳瘦面,海口童颜,胡须长髯,双目炯炯有神,正视前方。细观发须纤细,梳理整秀,发髻盘扎,结带飘逸,体貌丰隆。
造像为汉代交领、右衽、系带、宽袖,领、袖也用花边装饰。张仲景左手托一卷书简,右手背后;长袖下垂飘洒,腰间系一葫芦,寓意“悬壸济世”。 稽《后汉书·舆服志》: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工匠以据汉代服制,将张仲景所穿的衣服设计为“袍服”,即“常服”。而束腰的腰带扎结后,其束带飘逸较长。袍服的下摆则打成一排冚裥,有些还裁制成月牙弯曲之状,这种形式的服装在壁画、石刻及画像砖上都有反映。 “汉服”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在两汉时期,服饰实行“深衣制”。颜色方面,按季节不同,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虽有这样的区别,上朝穿的都是黑色。张仲景身着春青“深衣”。汉服,作为汉民族的主要标志,它的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对襟)等为有益补充。虽然汉服历来款式丰富,但其“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的特点却是千古未变的,这就是汉服的同一性。汉服的组成部分有首服、体衣、足衣、配饰。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衣,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款式种类虽然繁多复杂,且不同朝代还有各自风格。但根据衣裳结构,主要还是可以分为“上衣下裳”制、“深衣”制和“襦裙”制三大类。“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一个款式。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