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界新闻返回上一页
-
脑卒中治疗有望找到更有效途径
本网:医圣祠 信息来源:医圣祠 更新时间:2013-06-19
健康报讯 (记者孙国根)复旦大学脑损伤研究海外创新团队历经3年多探索,首次应用异体免疫细胞移植方法,发现体内一种特殊的“免疫调节性T细胞”可有效治疗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引起的脑损伤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6月18日,该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国际神经科学领域期刊《神经病学年报》上。
缺血性脑损伤会激活体内包括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内的免疫炎症细胞,释放大量有害物质,引起长期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后遗症。复旦大学脑损伤研究海外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陈俊教授和胡晓明教授率领博士研究生李佩盈等研究发现,在免疫细胞释放的有害物质中,有一种平时含量很低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是在脑损伤通过激活中性粒细胞后大量产生的,它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脑卒中病灶,进一步破坏血脑屏障,从而加重脑损伤。该团队创新性地运用异体免疫细胞移植方法,把体内“免疫调节性T细胞”含量逐步提高,当达到10倍以上时,脑卒中后脑损伤症状明显减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也显著缓解。
为了验证这一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在缺血性脑损伤小鼠模型发病2小时~6小时或24小时后静脉输注经提纯的“免疫调节性T细胞”,结果发现这种免疫调节性T细胞输入患鼠体内后,迅速在血液中发挥抑制炎症的作用,使缺血后的脑梗塞面积减少约50%,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后遗症的改善持续了至少28天(相当于人类的“长期改善”),脑损伤得到进一步控制。
该研究更大的临床意义在于,目前治疗急性脑中风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在发病4.5小时的时间窗内,使用药物“重组tPA”进行溶栓治疗,但目前我国仅有少于1%的病人得益于此项疗法。而且,许多患者在使用“重组tPA”后脑出血的风险明显增加。陈俊研究团队的研究发现,“免疫调节性T细胞”治疗法如果与“重组tPA”联合使用,可有效减少“重组tPA”溶栓导致的脑出血并发症,从而延长了“重组tPA”溶栓的有效时间窗。研究显示,免疫调节性T细胞输入延迟至中风发作24小时之后,依然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这有望大大增加急性中风病人的治疗机会。
为避免异体移植带来的免疫排斥反应,目前陈俊研究团队正在研究应用自体“调节性T细胞”在体外扩增后再进行自体回输的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治疗脑卒中后脑损伤的疗效。
在近日举行的第26届国际脑血流与脑代谢论坛上,李佩盈因该研究荣获国际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尼斯—拉森大奖”,这是60年来该论坛首次把这一大奖颁发给中国青年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