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圣祠 医圣祠简介 历史沿革 所获荣誉 领导关怀

    •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生平 张仲景主要事迹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对祖国医学的贡献 《伤寒杂病论》对后世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传承 《伤寒杂病论》方药

    • 公益讲师团

    • 景区大观

    • 馆藏与展览 馆藏精华 精品文物展 伤寒学派展览 中医药标本展 医圣祠春秋展 张赞臣医史文物展 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回顾展 坐堂行医塑像展 大国中医策 大国诺奖路

    • 仲景智库

    • 仲景伤寒论

    • 仲景书院

    • 服务指南 开放信息 交通指南 服务设施 导览指南 联系我们

        仲景伤寒论
        仲景伤寒论
        张仲景生平 张仲景主要事迹 张仲景对祖国医学的贡献
        医学巨著
        《伤寒杂病论》对后世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传承 《伤寒杂病论》方药
    • 仲景伤寒论返回上一页
    • 《金匮要略心典》卷中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奔豚具如下文:吐脓有咳与呕之别,其从惊得之旨未详。惊怖即惊恐,盖病从惊得,而惊气即为病气也。火邪见后惊悸部,及伤寒太阳篇,云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名为火邪,然未尝云从惊发也。惊悸篇云: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此亦是因火邪而发惊,非因惊而发火邪也。即后奔豚证治三条,亦不必定从惊恐而得。盖是证有杂病伤寒之异,从惊恐得者,杂病也。从发汗及烧针被寒者,伤寒也。其吐脓火邪二病,仲景必别有谓。姑阙之以俟知者,或云: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四部病皆以肝为主。奔豚惊怖,皆肝自病,奔豚因惊而发病,惊怖即惊以为病也。吐脓者,肝移热于胃,胃受热而生痈脓也。火邪者,木中有火,因惊而发,发则不特自燔,且及他脏也。亦通。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前云惊发,此兼言恐者,肾伤于恐,而奔豚为肾病也。豚,水畜也。肾,水脏也。肾气内动,上冲胸喉,如豕之突,故名奔豚。亦有从肝病得者,以肾肝同处下焦,而其气并善上逆也。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此奔豚气之发于肝邪者,往来寒热,肝脏有邪,而气通于少阳也。肝欲散,以姜、夏、生葛散之。

      肝苦急,以甘草缓之。芎、归、芍药理其血,黄芩、李根下其气,桂、苓为奔豚主药,而不用者,病不由肾发也。

      奔豚汤方

      甘草 芎 当归 黄芩 芍药(各二两) 半夏 生姜(各四两) 生葛(五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此肾气乘外寒而动,发为奔豚者,发汗后烧针复汗。阳气重伤,于是外寒从针孔而入通于肾,肾气乘外寒而上冲于心,故须灸其核上,以杜再入之邪,而以桂枝汤外解寒邪,加桂内泄肾气也。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此发汗后心气不足,而后肾气乘之。发为奔豚者,脐下先悸。此其兆也。桂枝能伐肾邪,茯苓能泄水气。然欲治其水,必益其土,故又以甘草、大枣补其脾气。甘澜水者,扬之令轻,使不益肾邪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桂枝(四两)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也)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阳微,阳不足也;阴弦,阴太过也。阳主开,阴主闭。阳虚而阴干之,即胸痹而痛,痹者闭也。

      夫上焦为阳之位,而微脉为虚之甚。故曰责其极虚,以虚阳而受阴邪之击,故为心痛。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平人,素无疾之人也。无寒热,无新邪也。而乃短气不足以息,当是里气暴实。或痰、或食、或饮,碍其升降之气而然。盖短气有从素虚宿疾而来者,有从新邪暴遏而得者,二端并否,其为里实无疑,此审因察病之法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胸中阳也,而反痹,则阳不用矣。阳不用,则气之上下不相顺接,前后不能贯通,而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等证见矣。更审其脉,寸口亦阳也。而沉迟,则等于微矣。关上小紧,亦阴弦之意。而反数者,阳气失位,阴反得而主之。易所谓阴凝于阳,书所谓牝鸡之晨也,是当以通胸中之阳为主。

      薤白,白酒。辛以开痹,温以行阳。栝蒌实者,以阳痹之处,必有痰浊阻其间耳。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

      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半升) 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胸痹不得卧,是肺气上而不下也。心痛彻背,是心气塞而不和也。其痹为尤甚矣,所以然者,有痰饮以为之援也。故于胸痹药中,加半夏以逐痰饮。

      栝蒌薤白半夏汤方

      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三两)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心中痞气,气痹而成痞也。胁下逆抢心,气逆不降,将为中之害也。是宜急通其痞结之气,否则速复其不振之阳。盖去邪之实,即以安正,养阳之虚,即以逐阴,是在审其病之久暂,与气之虚实而决之。

      栝蒌薤白桂枝汤方

      枳实(四枚) 薤白(半升) 桂枝(一两) 浓朴(四两) 栝蒌实(一枚捣)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浓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人参汤方

      人参 甘草 干姜 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生姜汤亦主之。

      此亦气闭气逆之证,视前条为稍缓矣。二方皆下气散结之剂,而有甘淡苦辛之异,亦在酌其强弱而用之。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茯苓(三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一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服。

      橘枳生姜汤方

      橘皮(一斤) 枳实(三两) 生姜(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痹不用,则筋失养而或缓或急。所谓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者是也。故以薏苡仁舒筋脉,附子通阳痹。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两) 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诸逆,该痰饮,客气而言。心悬痛,谓如悬物动摇而痛,逆气使然也。桂枝、枳实、生姜,辛以散逆,苦以泄痞,温以祛寒也。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桂枝 生姜(各三两) 枳实(五两)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心背彻痛,阴寒之气,遍满阳位。故前后牵引作痛。沈氏云:邪感心包,气应外俞,则心痛彻背。

      邪袭背俞,气从内走,则背痛彻心。俞脏相通,内外之气相引,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即经所谓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是也。乌、附、椒、姜,同力协济,以振阳气而逐阴邪。

      取赤石脂者,所以安心气也。

      乌头赤石脂丸方

      乌头(一分炮) 蜀椒 干姜(各一两) 附子(半两) 赤石脂(一两)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附方

      九痛丸 治九种心疼

      附子(三两炮) 生野狼牙 巴豆(去皮熬研如膏) 干姜 吴茱萸 人参(各一两)

      上六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恶,腹胀,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冲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按:九痛者,一虫、二注、三风、四悸、五食、六饮、七冷、八热、九去来痛是也。而并以一药治之者,岂痛虽有九,其因于积冷结气所致者多耶。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趺阳,胃脉也。微弦,阴象也。以阴加阳,脾胃受之,则为腹满。设不满,则阴邪必旁攻胠胁而下闭谷道,为便难。为两胠疼痛,然其寒不从外入而从下上,则病自内生,所谓肾虚则寒动于中也。故不当散而当温。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腹满按之不痛者,无形之气,散而不收,其满为虚。按之而痛者,有形之邪,结而不行,其满为实。实者可下,虚者不可下也。舌黄者热之征,下之实去,则黄亦去。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腹满不减者,实也。时减复如故者,腹中寒气得阳而暂开,得阴而复合也。此亦寒从内生,故曰当与温药。

      病者痿黄,燥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痿黄,脾虚而色败也。气不至故燥,中无阳故不渴。气竭阳衰,中土已败,而复寒结于上.脏脱于下,何恃而可以通之止之乎?故死。

      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寸口脉弦,亦阴邪加阳之象。故胁下拘急而痛,而寒从外得,与趺阳脉弦之两胠疼痛有别,故彼兼便难,而此有恶寒也。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阳欲上而阴引之则欠,阴欲入而阳拒之则嚏。中寒者,阳气被抑,故喜欠。清涕出发热色和,则邪不能留故善嚏。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中寒而下利者,里气素虚。无为捍蔽,邪得直侵中脏也。欲嚏不能者,正为邪逼。既不能却,又不甘受,于是阳欲动而复止,邪欲去而仍留也。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瘦人脏虚气弱,风冷易入,入则谷气留滞不行,绕脐疼痛。有似里实,而实为虚冷,是宜温药以助脾之行者也。乃反下之,谷出而风冷不与俱出。正乃益虚,邪乃无制,势必犯上无等,否亦窃据中原也。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浓朴七物汤主之。

      腹满,里有实也。发热脉浮数,表有邪也。而饮食如故,则当乘其胃气未病而攻之。枳、朴、大黄,所以攻里。桂枝、生姜,所以攻表。甘草、大枣,则以其内外并攻。故以之安脏气,抑以和药气也。

      浓朴七物汤方

      浓朴(半斤) 甘草 大黄(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 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下焦浊阴之气,不特肆于阴部,而且逆于阳位,中土虚而堤防撤矣。故以附子辅阳驱阴,半夏降逆止呕,而尤赖粳米、甘、枣,培令土浓,而使敛阴气也。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一枚炮) 半夏 粳米(各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痛而闭者,浓朴三物汤主之。

      痛而闭,六腑之气不行矣。浓朴三物汤,与小承气同,但承气意在荡实,故君大黄,三物意在行气,故君浓朴。

      浓朴三物汤方

      浓朴(八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按之而满痛者,为有形之实邪,实则可下。而心下满痛,则结处尚高,与腹中满痛不同,故不宜大承气而宜大柴胡。承气独主里实,柴胡兼通阳痹也。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 芍药(各三两) 半夏(半升) 枳实(四枚) 大黄(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五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减不足言,谓虽减而不足云减,所以形其满之至也,故宜大下。已上三方,虽缓急不同,而攻泄则一,所谓中满者泻之于内也。

      大承气汤方(见痉病)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满,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大建中汤主之。

      心腹寒痛,呕不能食者,阴寒气盛,而中土无权也。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阴凝成象,腹中虫物乘之而动也。是宜大建中脏之阳,以胜上逆之阴,故以蜀椒、干姜温胃下虫,人参、饴糖安中益气也。

      大建中汤方

      蜀椒(二合炒去汗) 干姜(四两) 人参(一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二升,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粥,温覆之。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胁下偏痛而脉紧弦,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结,故曰宜以温药下之。程氏曰:大黄苦寒,走而不守,得附子、细辛之大热,则寒性散而走泄之性存是也。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寒气厥逆,下焦阴寒之气,厥而上逆也。茯苓、半夏降其逆,乌头、细辛散其寒,真朱体重色正,内之以破阴去逆也。

      赤丸方

      乌头(二两炮) 茯苓(四两) 细辛(一两) 半夏(四两)

      上四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蜜为丸,如麻子大,先食饮,酒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腹满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弦紧脉皆阴也。而弦之阴从内生,紧之阴从外得。弦则卫气不行而恶寒者,阴出而痹其外之阳也。紧则不欲食者,阴入而痹其胃之阳也。卫阳与胃阳并衰,而外寒与内寒交盛。由是阴反无畏而上冲,阳反不治而下伏。所谓邪正相搏,即为寒疝者也。绕脐痛,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皆寒疝之的证。白津、汗之淡而不咸者,为虚汗也。一作自汗,亦通,大乌头煎大辛大热,为复阳散阴之峻剂,故云不可一日更服。

      大乌头煎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必咀)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五合,不瘥,明日更服,不可一日更服。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此治寒多而血虚者之法,血虚则脉不荣,寒多则脉绌急,故腹胁痛而里急也。当归、生姜温血散寒,羊肉补虚益血也。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腹中痛,逆冷,阳绝于里也。手足不仁,或身疼痛,阳痹于外也。此为寒邪兼伤表里,故当表里并治。乌头温里,桂枝解外也。徐氏曰:灸刺诸药不能治者,是或攻其内,或攻其外,邪气牵制不服也。如醉状则营卫得温而气胜,故曰知。得吐则阴邪不为阳所容而上出,故为中病。

      乌头桂枝汤方

      乌头上一味,以水二升,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脉数为阳,紧弦为阴,阴阳参见,是寒热交至也。然就寒疝言,则数反从弦。故其数为阴凝于阳之数,非阳气生热之数矣。如就风疟言。则弦反从数。故其弦为风从热发之弦,而非阴气生寒之弦者,与此适相发明也。故曰:脉数弦者,当下其寒。紧而迟,大而紧亦然。大虽阳脉,不得为热,正以形其阴之实也。故曰阳中有阴,可下之。

      附方

      外台乌头汤 治塞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令人阴缩,手足厥逆。(即大乌头煎)

      外台柴胡桂枝汤 治心腹卒中痛者。

      柴胡(四两) 黄芩 人参 芍药 桂枝 生姜(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 半夏(一合半)

      大枣(六枚)

      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外台走马汤 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 杏仁(二枚)

      上二味,以绵缠,捶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量之,通治飞尸鬼击病。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下利不欲食者,此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寸口脉浮大者,谷气多也。谷多不能益脾而反伤脾,按之脉反涩者,脾伤而滞,血气为之不利也。尺中亦微而涩者,中气阻滞,而水谷之精气不能逮下也。是因宿食为病,则宜大承气下其宿食。脉数而滑与浮大同,盖皆有余之象,为谷气之实也。实则可下,故亦宜大承气。谷多则伤脾,而水谷不分,谷停则伤胃。而恶闻食臭,故下利不欲食者,知其有宿食当下也。夫脾胃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气,不可或止者也。谷止则化绝,气止则机息,化绝机息,人事不其顿乎,故必大承气速去其停谷。谷去则气行,气行则化续而生以全矣。若徒事消克,将宿食未去而生气已消,岂徒无益而已哉?

      大承气汤方(见痉病)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食在下脘者当下,食在上脘者,则不当下而当吐。经云:其高者因而越之也。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三分煮)

      上二味,杵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

      脉紧如转索无常者,宿食也。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脉紧如转索无常者,紧中兼有滑象,不似风寒外感之紧为紧而带弦也。故寒气所束者,紧而不移。

      食气所发者,乍紧乍滑,如以指转索之状,故曰无常。脉紧头痛风寒者,非既有宿食,而又感风寒也。

      谓宿食不化,郁滞之气,上为头痛,有如风寒之状,而实为食积类伤寒也.仲景恐人误以为外感而发其汗,故举以示人曰:腹中有宿食不化,意亦远矣。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肺中寒,吐浊涕,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肺中风者,津结而气壅。津结则不上潮而口燥,气壅则不下行而喘也。身运而重者,肺居上焦,治节一身,肺受风邪,大气则伤,故身欲动而弥觉其重也。冒者,清肃失降,浊气反上,为蒙冒也。

      肿胀者,输化无权,水聚而气停也。肺中寒,吐浊涕者,五液在肺为涕,寒气闭肺窍而蓄脏热,则浊涕从口出也。肺死脏者,肺将死而真脏之脉见也。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者,沈氏所谓有浮上之气,而无下翕之阴是也。内经云: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亦浮虚中空,而下复无根之象尔。

      肝中风者,头目,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善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肝为木脏,而风复扰之。以风从风动而上行,为头目也。肝脉布胁肋,风胜则脉急,.为两胁痛而行常伛也。嗜甘者,肝苦急,甘能缓之。抑木胜而土负,乃求助于其味也。肝中寒两臂不举者,肝受寒而筋拘急也。徐氏曰:四肢虽属脾,然两臂如枝,木之体也。中寒则木气困,故不举。亦通,肝脉循喉咙之后,中寒者逼热于上,故舌本燥,肝喜疏泄,中寒则气被郁,故喜太息。太息,长息也。

      肝脉上行者,挟胃贯膈,故胸痛不能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浮之弱,不荣于上也。按之如索不来,有伏而不起,劲而不柔之象,曲如蛇行,谓虽左右奔引,而不能夭矫上行,亦伏而劲之意。按内经云: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与此稍异,而其劲直则一也。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

      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故名肝着。然肝虽着,而气反注于肺,所谓横之病也。故其人常欲蹈其胸上。胸者肺之位,蹈之欲使气内鼓而出肝邪,以肺犹橐,抑之则气反出也。先未苦时,但欲饮热者,欲着之气,得热则行,迨既着则亦无益矣。旋复花咸温下气散结,新绛和其血,葱叶通其阳,结散阳通,气血以和,而肝着愈,肝愈而肺亦和矣。

      旋复花汤方

      旋复花(三两)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虫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心死脏,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翕翕发热者,心为阳脏,风入而益其热也。不能起者,君主病而百骸皆废也。心中饥,食则呕者,火乱于中,而热格于上也。心中如啖蒜者,寒束于外,火郁于内,似痛非痛,似热非热,懊憹无奈,甚者心背彻痛也。如虫注者,言其自心而背,自背而心,如虫之往来交注也。若其脉浮,则寒有外出之机,设得吐则邪去而愈。然此亦气机自动而然,非可以药强吐之也。故曰:其脉浮者,自吐乃愈。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盖血虚者,其阳易浮。上盛者,下必无气也。心中痛而自烦发热者,心虚失养,而热动于中也。当脐跳者,心虚于上,而肾动于下也。心之平脉,累累如贯珠,如循琅,又胃多微曲曰心平。今脉弦,是变温润圆利之常,而为长直劲强之形矣,故曰此为心脏伤所致也。经云: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与此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均为上下坚紧,而往来无情也,故死。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颠,阳气衰者为狂。

      邪哭者,悲伤哭泣,如邪所凭,此其标有稠痰浊火之殊,而其本则皆心虚而血气少也。于是寤寐恐怖,精神不守,魂魄不居,为颠为狂,势有必至者矣。经云: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颠。此云阴气衰者为颠,阳气衰者为狂,盖必正气虚而后邪气入。经言其为病之故,此言其致病之原也。

      脾中风,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瞤瞤而短气。脾死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

      风气中脾,外淫肌肉,为翕翕发热,内乱心意,为形如醉人也。脾脉入腹而其合肉,腹中烦重,邪胜而正不用也。皮目瞤瞤而短气,风淫于外而气阻于中也。李氏曰:风属阳邪,而气疏泄,形如醉人,言其面赤而四肢软也。皮目,上下眼胞也。又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浮之大坚,则胃气绝,真脏见矣,按之如覆杯,言其外实而中空无有也。徐氏曰:洁洁状如摇,是不能成至而欲倾圮之象,故其动非活动,转非圆转,非脏气将绝而何,故死。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浮者阳气多,涩者阴气少。而趺阳见之,是为胃强而脾弱。约,约束也。犹弱者,受强之约束而气馁也。又约,小也。胃不输精于脾,脾乃干涩而小也。大黄、枳实、浓朴,所以下令胃弱。麻仁、杏仁、芍药,所以滋令脾浓。用蜜丸者,恐速下而并伤及脾也。

      麻仁丸方

      麻仁(二升) 芍药(半斤) 大黄(去皮) 枳实(各一斤) 浓朴(一尺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肾受冷湿,着而不去,则为肾着。身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皆冷湿着肾,而阳气不化之征也。不渴,上无热也。小便自利,寒在下也。饮食如故,胃无病也。故曰: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盖所谓清湿袭虚,病起于下者也。然其病不在肾之中脏,而在肾之外腑。故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甘、姜、苓、术,辛温甘淡,本非肾药,名肾着者,原其病也。

      甘姜苓术汤方(一名肾着汤)

      甘草 白术(各二两) 干姜 茯苓(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肾脉本石,浮之坚,则不石而外鼓,按之乱如转丸,是变石之体而为躁动,真阳将搏跃而出矣。

      益下入尺,言按之至尺泽,而脉犹大动也。尺下脉宜伏,今反动,真气不固而将外越,反其封蛰之常,故死。

      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止,不须治,久则愈。

      上焦在胃上口,其治在膻中。而受气于中焦,今胃未和,不能消谷,则上焦所受者,非精微之气,而为陈滞之气矣,故为噫。噫,嗳食气也。下焦在膀胱上口,其治在脐下。故其气乏竭,即遗溺失便。然上焦气未和,不能约束禁制,亦令遗溺失便,所谓上虚不能制下者也。云:不须治者,谓不须治其下焦,俟上焦气和,久当自愈。夫上焦受气于中焦,而下焦复受气于上焦,推而言之,肾中之元阳不正,则脾胃之转运不速,是中焦又复受气于下焦也。盖虽各有分部,而实相助为理如此,此造化自然之妙也。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 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热在上焦者,肺受之。肺喜清肃而恶烦热,肺热则咳,咳久则肺伤而痿也。热在中焦者,脾胃受之。脾胃者,所以化水谷而行阴阳者也。胃热则实而硬,脾热则燥而闭,皆为坚也。下焦有热者,大小肠膀胱受之。小肠为心之腑,热则尿血,膀胱为肾之腑,热则癃 不通也。 溏如 之后,水粪杂下,大肠有寒,故泌别不职。其有热者,则肠中之垢,被迫而下也。下重,谓腹中重而下坠。小肠有寒者,能腐而不能化,故下重。阳不化则阴下溜,故便血。其有热者,则下注广肠而为痔。痔,热疾也。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谷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谷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谷气。

      积者,脏病也,病气之属阴者也。脏属阴,两阴相得,故不移。不移者,有专痛之处而无迁改也。

      聚则如市中之物,偶聚而已,病气之属阳者也。腑属阳,两阳相比,则非如阴之凝。故寒气感则发,否则已,所谓有时也。既无定着,则痛无常处,故展转痛移。其根不深,故比积为可治。谷气者,食气也。食积太阴,敦阜之气,抑遏肝气,故病在胁下。按之则气行而愈,复发者,饮食不节,则其气仍聚也。(徐氏)

      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诸积,该气、血、痰、食而言,脉来细而附骨,谓细而沉之至,诸积皆阴故也。又积而不移之处,其气血营卫,不复上行而外达,则其脉为之沉细而不起。故历举其脉出之所,以决其受积之处。而复益之曰:脉两出,积在中央,以中央有积,其气不能分布左右,故脉之见于两手者,俱沉细而不起也。各以其部处之,谓各随其积所在之处而分治之耳。

      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谷入而胃不能散其精,则化而为痰,水入而脾不能输其气,则凝而为饮。其平素饮食所化之精津,凝结而不布,则为痰饮。痰饮者,痰积于中,而饮附于外也。素盛今瘦,知其精津尽为痰饮,故不复外充形体,而反下走肠间也。饮水流溢者,水多气逆,徐氏所谓水为气吸不下者是也。其流于胁下者,则为悬饮。其归于四肢者,则为溢饮。悬者悬于一处,溢者溢于四旁,其偏结而上附心肺者,则为支饮。支饮者,如水之有派,木之有枝,附近于脏而不正中也。咳逆倚息不得卧者,上迫肺也。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

      水即饮也。坚筑,悸动有力,筑筑然也。短气者,心属火而畏水,水气上逼,则火气不伸也。吐涎沫者,气水相激而水从气泛也。欲饮水者,水独聚肺,而诸经失溉也。脾为水困,故少气。水淫肌肉,故身重。土本制水,而水盛反能制土也。肝脉布胁肋,水在肝,故胁下支满,支满犹偏满也。嚏出于肺,而肝脉上注肺,故嚏则相引而痛也。心下悸者,肾水盛而上凌心火也。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留饮即痰饮之留而不去者也。背寒冷如掌大者,饮留之处,阳气所不入也。魏氏曰:背为太阳,在易为艮止之象。一身皆动,背独常静,静处阴邪常客之。所以风寒自外入,多中于背,而阴寒自内生,亦多踞于背也。胁下痛引缺盆者,饮留于肝,而气连于肺也。咳嗽则辄已者,饮被气击而欲移,故辄已。

      一作咳嗽则转甚。亦通,盖即水流胁下,咳唾引痛之谓。气为饮滞故短,饮结者津液不周,故渴。四肢历节痛,为风寒湿在关节。若脉不浮而沉,而又短气而渴,则知是留饮为病,而非外入之邪矣。

      膈上病痰,满喘、咳唾。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伏饮亦即痰饮之伏而不觉者,发则始见也。身热、背痛、腰疼,有似外感,而兼见喘满、咳唾,则是活人所谓痰之为病,能令人憎寒发热,状类伤寒者也。目泣自出,振振身瞤动者,饮发而上逼液道,外攻经隧也。

      夫病患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饮水过多,水溢入肺者,则为喘满。水停心下者,甚则水气凌心而悸,微则气被饮抑而短也。双弦者,两手皆弦,寒气周体也。偏弦者,一手独弦,饮气偏注也。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肺饮,饮之在肺中者,五脏独有肺饮,以其虚而能受也。肺主气而司呼吸,苦喘短气,肺病已着。脉虽不弦,可以知其有饮矣。支饮上附于肺,即同肺饮,故亦喘而短气,其脉亦平而不必弦也。按后第十四条云: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夫咳为肺病,而水即是饮,而其脉弦,此云肺饮不弦,支饮脉平,未详何谓?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痰饮,阴邪也。为有形,以形碍虚则满,以阴冒阳则眩。苓、桂、术、甘.温中去湿,治痰饮之良剂,是即所谓温药也。盖痰饮为结邪,温则易散,内属脾胃,温则能运耳。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 桂枝 白术(各三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气为饮抑则短,欲引其气,必蠲其饮。饮,水类也。治水必自小便去之。苓、桂、术、甘,益土气以行水。肾气丸,养阳气以化阴。虽所主不同,而利小便则一也。

      苓桂术甘汤方(见上)

      肾气丸方(见妇人杂病)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脉伏者,有留饮也。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者,所留之饮,从利而减也。虽利,心下续坚满者,未尽之饮,复注心下也。然虽未尽而有欲去之势,故以甘遂、半夏因其势而导之。甘草与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盖欲其一战而留饮尽去,因相激而相成也。芍药、白蜜,不特安中,抑缓药毒耳。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脉浮而细滑,伤饮,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伤饮,饮过多也。气资于饮,而饮多反伤气,故脉浮而细滑,则饮之征也。脉弦数而有寒饮,则病与脉相左。魏氏所谓饮自寒而挟自热是也。夫相左者,必相持。冬则时寒助饮,欲以热攻,则脉数必甚。夏则时热助脉,欲以寒治,则寒饮为碍,故曰难治。脉沉而弦,饮气内聚也。饮内聚而气击之则痛,十枣汤蠲饮破癖。其力颇猛,三因方以三味为末,枣肉和丸,名十枣丸,亦良。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利后,糜粥自养。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水气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重痛,谓之溢饮。夫四肢,阳也。水在阴者宜利,在阳者宜汗。故以大青龙发汗去水,小青龙则兼内饮而治之者耳。徐氏曰:大青龙合桂、麻而去芍药,加石膏.则水气不甚而挟热者宜之。倘饮多而寒伏,则必小青龙为当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 桂枝 甘草(各二两) 生姜(三两) 杏仁(四十个)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一枚)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三两)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炙) 细辛 桂枝(各三两) 半夏(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支饮上为喘满,而下为痞坚,则不特碍其肺,抑且滞其胃矣。面色黧黑者,胃中成聚,营卫不行也。脉浮紧者为外寒,沉紧者为里实。里实可下,而饮气之实,非常法可下,痰饮可吐。而饮之在心下者,非吐可去,宜其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而不愈也。木防己、桂枝,一苦一辛,并能行水气而散结气。而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吐下之余,定无完气。书不尽言,而意可会也。故又以石膏治热,人参益虚,于法可谓密矣。其虚者外虽痞坚,而中无结聚,即水去气行而愈。其实者中实有物,气暂行而复聚,故三日复发也。魏氏曰:后方去石膏加芒硝者,以其既散复聚.则有坚定之物,留作包囊。故以坚投坚而不破者,即以软投坚而即破也。加茯苓者,亦引饮下行之用耳。

      木防己汤方

      木防己(三两) 石膏(如鸡子大二枚)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己 桂枝(各二两) 茯苓 人参(各四两)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则为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玄黑也。泽泻泻水气,白术补土气以胜水也。高鼓峰云,心下有水饮,格其心火,不能下行,而但上冲头目也。亦通。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支饮胸满者,浓朴大黄汤主之。

      胸满疑作腹满,支饮多胸满,此何以独用下法?浓朴、大黄,与小承气同,设非腹中痛而闭者,未可以此轻试也。

      浓朴大黄汤方

      浓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不得息,肺满而气闭也。葶苈入肺,通闭泄满,用大枣者,不使伤正也。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见肺痈)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此为饮多而呕者言,渴者饮从呕去,故欲解。若不渴,则知其支饮仍在。而呕亦未止,半夏味辛性燥,辛可散结,燥能蠲饮,生姜制半夏之悍,且以散逆止呕也。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升)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水既聚于下,则无复润于上,是以肠间有水气而口舌反干燥也。后虽有水饮之入,只足以益下趋之势,口燥不除而腹满益甚矣。防己疗水湿,利大小便。椒目治腹满,去十二种水气。葶苈、大黄,泄以去其闭也。渴者知胃热甚,故加芒硝。经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也。

      己椒苈黄丸方

      防己 椒目 葶苈 大黄(各一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饮气逆于胃则呕吐,滞于气则心下痞,凌于心则悸,蔽于阳则眩,半夏、生姜.止呕降逆,加茯苓去其水也。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四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瘦人不应有水,而脐下悸,则水动于下矣。吐涎沫,则水逆于中矣。甚而颠眩,则水且犯于上矣。形体虽瘦,而病实为水,乃病机之变也。颠眩即头眩。苓、术、猪、泽,甘淡渗泄,使肠间之水,从小便出。用桂者,下焦水气,非阳不化也。曰多服暖水汗出者,盖欲使表里分消其水,非挟有表邪而欲两解之谓。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 茯苓 白术(各三分) 桂枝(二分)

      上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服暖水,汗出愈。

      附方

      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脉弦为水,咳而脉弦,知为水饮渍入肺也。十枣汤逐水气自大小便去,水去则肺宁而咳愈。按许仁则论饮气咳者,由所饮之物,停滞在胸,水气上冲,肺得此气,便成咳嗽,经久不已,渐成水病。其状不限四时昼夜,遇诸动嗽物即剧,乃至双眼突出,气如欲断,汗出,大小便不利,吐痰饮涎沫无限,上气喘急肩息,每旦眼肿,不得平眠,此即咳家有水之证也。着有干枣三味丸方亦佳,大枣六十枚,葶苈一升,杏仁一升,合捣作丸,桑白皮饮下七八丸,日再,稍稍加之,以大便通利为度。

      十枣汤方(见上)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

      胸中支饮,扰乱清道。赵氏所谓动肺则咳,动心则烦,搏击阳气则痛者是也。其甚者营卫遏绝,神气乃亡,为卒死矣。否则延久不愈,至一百日或一岁,则犹有可治,为其邪瘥缓而正得持也。然以经久不去之病,而仍与十枣攻击之药者,岂非以支饮不去。则其咳烦胸痛,必无止期,与其事敌以苟安,不如悉力一决之,犹或可图耶,然亦危矣。

      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久咳数岁不已者,支饮渍肺而咳,饮久不已,则咳久不愈也。咳久者其气必虚,而脉反实大数,则其邪犹盛,以犹盛之邪。而临已虚之气,其能久持乎,故死。若脉虚者,正气固虚,而饮气亦衰,故可治。然饮虽衰而正不能御,亦足以上蔽清阳之气,故其人必苦冒也。此病为支饮所致,去其饮则病自愈,故曰治属饮家。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倚息,倚几而息,能俯而不能仰也。肺居上焦而司呼吸,外寒内饮,壅闭肺气,则咳逆上气,甚则但坐不得卧也。麻黄、桂枝,散外入之寒;半夏消内积之饮;细辛、干姜,治其咳满;芍药、五味.监麻、桂之性,使入饮去邪也。

      小青龙汤方(见上)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服青龙汤已。设其人下实不虚,则邪解而病除。若虚则麻黄、细辛辛甘温散之品,虽能发越外邪,亦易动人冲气。冲气,冲脉之气也。冲脉起于下焦,挟肾脉上行至喉咙,多唾口燥,气冲胸咽,面热如醉,皆冲气上入之候也。寸沉尺微,手足厥而痹者,厥气上行,而阳气不治也。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冲气不归,而仍上逆也。茯苓、桂枝,能抑冲气使之下行,然逆气非敛不降,故以五味之酸敛其气。土浓则阴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补其中也。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桂枝 茯苓(各四两) 五味(半升) 甘草(三两炙)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服前汤已,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下焦冲逆之气既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饮续出也。故去桂枝之辛而导气,加干姜、细辛之辛而入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饮驱寒,以泄满止咳也。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冲脉之火,得表药以发之则动,得热药以逼之亦动。而辛热气味,既能劫夺胃中之阴,亦能布散积饮之气。仲景以为渴而冲气动者,自当治其冲气。不渴而冒与呕者,则当治其水饮,故内半夏以去其水。而所以治渴而冲气动者,惜未之及也。约而言之,冲气为麻黄所发者,治之如桂、苓、五味、甘草,从其气而导之矣。其为姜、辛所发者,则宜甘淡咸寒,益其阴以引之,亦自然之道也。若更用桂枝,必捍格不下,即下亦必复冲,所以然者,伤其阴故也。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 细辛 干姜(各二两) 半夏 五味(各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水在胃者,为冒,为呕。水在肺者,为喘,为肿。呕止而形肿者,胃气和而肺壅未通也。是惟麻黄可以通之。而血虚之人,阳气无偶,发之最易厥脱,麻黄不可用矣。杏仁味辛能散,味苦能发,力虽不及,与证适宜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 半夏 杏仁(各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水饮有挟阴之寒者,亦有挟阳之热者,若面热如醉,则为胃热随经上冲之证,胃之脉上行于面故也。即于消饮药中,加大黄以下其热。与冲气上逆,其面翕热如醉者不同,冲气上行者,病属下焦阴中之阳,故以酸温止之。此属中焦阳明之阳,故以苦寒下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二两)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 半夏杏仁(各半升) 大黄(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先渴后呕者,本无呕病,因渴饮水,水多不下而反上逆也,故曰此属饮家。小半夏止呕降逆,加茯苓去其停水,盖始虽渴而终为饮,但当治饮,而不必治其渴也。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见上)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三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此邪热入厥阴而成消渴,成氏所谓邪愈深者热愈甚也。气上冲心,心中疼热者,火生于木,肝气通心也。饥而不欲食者,木喜攻土,胃虚求食,而客热复不能消谷也。食即吐蛔者,蛔无食而动,闻食臭而出也。下之利不止者,胃气重伤,而邪热下注也。夫厥阴风木之气,能生阳火而烁阴津,津虚火实,脏燥无液,求救于水,则为消渴。消渴者,水入不足以制火,而反为火所消也。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营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则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诊寸口而知营卫之并虚,诊趺阳而知胃气之独盛。合而观之,知为虚劳内热而成消渴也。夫所谓气盛者,非胃气盛也,胃中之火盛也。火盛则水谷去而胃乃坚,如土被火烧而坚硬如石也。故曰数即消谷而大坚。胃既坚硬,水入不能浸润,但从旁下转,而又为火气所迫而不留,故曰气盛则溲数。溲数则坚,愈数愈坚,愈坚愈数,是以饮水多而渴不解也。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肾气丸主之。

      男子以肾为事,肾中有气,所以主气化,行津液,而润心肺者也。此气既虚,则不能上至,气不至,则水亦不至,而心肺失其润矣。盖水液属阴,非气不至,气虽属阳,中实含水,水之与气,未尝相离也。肾气丸中有桂、附,所以斡旋肾中颓堕之气,而使上行心肺之分,故名曰肾气。不然,则滋阴润燥之品,同于饮水无济,但益下趋之势而已。驯至阳气全消,有降无升,饮一溲二而死不治。夫岂知饮入于胃,非得肾中真阳,焉能游溢精气,而上输脾肺耶?

      按:消渴证,有太阴、厥阴、阳明、少阴之异。系太阴者,心热移肺也。系厥阴者,风胜则干,抑火从木出也。系阳明者,火燔而土燥也。系少阴者,水虚不能制火也。然此不言水虚不能制火,而言火虚不能化水,则法之变而论之精也。惟火不化水,故饮一斗,水亦一斗,不然,未有不为火所消者矣。推而言之,厥阴内热之渴,水为热所消,其小便必不多。阳明内坚之渴,水入不能内润而从旁转,其小便虽数,而出亦必少也。

      肾气丸方(见妇人杂病)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热渴饮水,水入不能已其热,而热亦不能消其水,于是水与热结,而热浮水外,故小便不利,而微热消渴也。五苓散利其与热俱结之水,兼多饮暖水取汗,以去其水外浮溢之热,热除水去,渴当自止。

      五苓散方(见痰饮)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热渴饮水,热已消而水不行,则逆而成呕,乃消渴之变证。曰水逆者,明非消渴而为水逆也。故亦宜五苓散,去其停水。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热渴饮水,水入不能消其热,而反为热所消,故渴不止。文蛤味咸性寒,寒能除热,咸能润下,用以折炎上之势,而除热渴之疾也。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淋病有数证,云小便如粟状者,即后世所谓石淋是也。乃膀胱为火热燔灼,水液结为滓质,犹海水煎熬而成咸碱也。小腹弦急,痛引脐中者,病在肾与膀胱也。按巢氏云:淋之为病,由肾虚而膀胱热也。肾气通于阴(阴,水液下流之道也。),膀胱为津液之府,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淋沥不宣,故谓之淋。其状小便出少起多,小腹弦急,痛引于脐。又有石淋、劳淋、血淋、气淋、膏淋之异,详见本论,其言颇为明晰,可补仲景之未备。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饮,大便必坚,小便则数。胃中有热,消谷引饮,即后世所谓消谷善饥,为中消者是也。胃热则液干,故大便坚,便坚则水液独走前阴,故小便数,亦即前条消渴胃坚之证。而列于淋病之下,疑错简也。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便血。淋家热结在下,而反发其汗,热气乘心之虚而内扰其阴,则必便血。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此下焦阳弱气冷,而水气不行之证,故以附子益阳气,茯苓、瞿麦行水气。观方后云:腹中温为知,可以推矣。其人若渴,则是水寒偏结于下,而燥火独聚于上,故更以薯蓣、栝蒌根,除热生津液也。夫上浮之焰,非滋不熄,下积之阴,非暖不消,而寒润辛温,并行不悖。此方为良法矣,欲求变通者,须于此三复焉。

      栝蒌瞿麦丸方

      薯蓣 茯苓(各三两) 栝蒌根(二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上五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饮服二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蒲,香蒲也。宁原云:香蒲去湿热,利小便,合滑石为清利小便之正法也。别录云:白鱼开胃下气,去水气。血余疗转胞,小便不通,合滑石为滋阴益气,以利其小便者也。纲目戎盐即青盐,咸寒入肾,以润下之性,而就渗利之职,为驱除阴分水湿之法也。仲景不详见证,而并出三方,以听人之随证审用,殆所谓引而不发者欤。

      蒲灰散方

      蒲灰(半分) 滑石(三分)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方

      滑石 乱发(烧) 白鱼(各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茯苓戎盐汤方

      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将茯苓、白术煎成,入戎盐再煎,分温三服。

      渴欲饮水,口干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肺胃热盛伤津,故以白虎清热,人参生津止渴。盖即所谓上消膈消之证,疑亦错简于此也。

      白虎加人参汤方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此与前五苓散病证同,而药则异,五苓散行阳之化,热初入者宜之。猪苓汤行阴之化,热入久而阴伤者宜之也。

      按:渴欲饮水,本文共有五条。而脉浮发热,小便不利者,一用五苓,为其水与热结故也。一用猪苓,为其水与热结,而阴气复伤也。其水入则吐者,亦用五苓,为其热消而水停也。渴不止者,则用文蛤,为其水消而热在也。其口干燥者,则用白虎加人参,为其热甚而津伤也。此为同源而异流者,治法亦因之各异如此,学人所当细审也。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风水,水为风激,因风而病水也。风伤皮毛,而湿流关节,故脉浮恶风而骨节疼痛也。皮水,水行皮中,内合肺气,故其脉亦浮,不兼风,故不恶风也。其腹如鼓,即内经 然不坚之意,以其病在皮肤,而不及肠脏,故外有胀形,而内无满喘也。水在皮者,宜从汗解,故曰当发其汗。正水,肾脏之水自盛也。石水,水之聚而不行者也。正水乘阳之虚而侵及上焦,故脉沉迟而喘。石水因阴之盛而结于少腹,故脉沉腹满而不喘也。黄汗,汗出沾衣如柏汁,得之湿热交病,而湿居热外,其盛于上而阳不行,则身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则侵及于里而营不通,则逆于肉理而为痈脓也。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者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风,天之气。气,人之气。是皆失其和者也。风气相搏,风强则气从风而侵淫肌体,故为瘾疹。

      气强则风从气而鼓涌水液,故为水。风气并强,两相搏击,而水液从之,则为风水。汗之则风去而水行,故曰汗出乃愈。然风水之病,其状与黄汗相似。故仲景于此复辨其证,以恶风者为风水,不恶风者为黄汗。而风水之脉浮,黄汗之脉沉,更不必言矣。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肿,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风水,其脉自浮,此云沉滑者,乃水脉,非风脉也。至面目肿大有热,则水得风而外浮,其脉亦必变而为浮矣。仲景不言者,以风水该之也。目窠上微肿,如蚕新卧起状者,内经所谓水为阴,而目下亦阴,聚水者必微肿先见于目下是也。颈脉动者,颈间人迎脉动甚,风水上凑故也。时时咳者,水渍入肺也。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与内经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者不同。然腹中气大,而肢间气细,气大则按之随手而起,气细则按之 而不起,而其浮肿则一也。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肺胀。其状如肿,发汗则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太阳有寒,则脉紧骨疼,有湿则脉濡身重,有风则脉浮体酸,此明辨也。今得伤寒脉而骨节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即非伤寒,乃风水外胜也。风水在表而非里,故不渴。风固当汗,水在表者亦宜汗,故曰汗出即愈。然必气盛而实者,汗之乃愈。不然则其表益虚,风水虽解,而恶寒转增矣。故曰: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若其渴而不恶寒者,则非病风,而独病水,不在皮外,而在皮中,视风水为较深矣。其证身肿而冷,状如周痹,周痹为寒湿痹其阳,皮水为水气淫于肤也。胸中窒,不能食者,寒袭于外,而气窒于中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者,热为寒郁,而寒甚于暮也。寒湿外淫,必流关节,故曰此为黄汗,痛在骨节也。其咳而喘不渴者,水寒伤肺,气攻于表,有如肿病,而实同皮水,故曰发汗则愈。然此诸病,若其人渴而下利,小便数者,则不可以水气当汗而概发之也。仲景丁宁之意,岂非虑人之津气先亡耶?

      或问:前二条云风水外证,骨节疼,此云骨节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前条云皮水不渴,此云渴何也?曰:风与水合而成病,其流注关节者,则为骨节疼痛。其侵淫肌体者,则骨节不疼,而身体酸重,由所伤之处不同故也。前所云皮水不渴者,非言皮水本不渴也。谓腹如鼓而不渴者,病方外盛而未入里,犹可发其汗也。此所谓渴而不恶寒者,所以别于风水之不渴而恶风也。程氏曰:水气外留于皮,内薄于肺,故令人渴是也。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中风)

      里水,水从里积,与风水不同,故其脉不浮而沉,而盛于内者必溢于外,故一身面目悉黄肿也。水病小盒饭不利,今反自利,则津液消亡,水病已而渴病起矣。越婢加术,是治其水,非治其渴也。以其身面悉肿,故取麻黄之发表。以其肿而且黄,知其湿中有热,故取石膏之清热,与白术之除湿。不然,则渴而小便利者,而顾犯不可发汗之戒耶。或云:此治小便利,黄肿未去者之法,越婢散肌表之水,白术止渴生津也。亦通。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即胸满短气。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趺阳虽系胃脉,而出于阴部,故其脉当伏。今反紧者,以其腹中宿有寒疾故也。寒则宜温而反下之,阳气重伤,即胸满短气。其反数者,以其胃中有热故也。热则当消谷而小便数,今反不利,则水液日积,故欲作水。夫阴气伤者,水为热蓄而不行。阳气竭者,水与寒积而不下。仲景并举二端,以见水病之原有如此也。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热而潜,则热有内伏之势,而无外发之机矣,故曰沉。热而止,则热有留滞之象,而无营运之道矣,故曰伏。热留于内而不行,则水气因之而蓄,故曰沉伏相搏,名曰水。热留于内,则气不外行,而络脉虚。热止于中,则阳不下化,而小便难。以不化之水,而当不行之气,则惟有浸淫躯壳而已,故曰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此亦所谓阴气伤者,水为热蓄不下者也。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此二条并阳衰阴胜之证,而寸口则主卫气,少阴则主肾阳,主卫气者,寒从外得,而阳气被抑。主肾阳者,寒自内生,而气化不速,亦即所谓阳气竭者,水与寒积而不行者也。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

      水为阴,阴盛故令脉沉。又水行皮肤,营卫被遏,亦令脉沉。若水病而脉出,则真气反出邪水之上,根本脱离,而病气独胜,故死。出与浮迥异,浮者盛于上而弱于下,出则上有而下绝无也。

      夫水病患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目下有卧蚕者,目下微肿,如蚕之卧。经所谓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水气足以润皮肤而壅营卫,故面目鲜泽,且脉伏不起也。消渴者,阳气被郁而生热也。病水,因水而为病也。夫始因水病而生渴,继因消渴而益病水。于是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水气瘀壅而不行,脉道被遏而不出,其势亦太甚矣,故必下其水,以通其脉。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

      下利后阴亡无液,故渴欲饮水,而土虚无气,不能制水,则又小便不利,腹满因肿,知其将聚水为病矣。若小便利,则从下通,汗出则从外泄,水虽聚而旋行,故病当愈。然其所以汗与利者,气内复而机自行也。岂辛散淡渗,所能强责之哉。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心,阳脏也。而水困之,其阳则弱,故身重而少气也。阴肿者,水气随心气下交于肾也。肝病喜归脾,脾受肝之水而不行,则腹大不能转侧也。肝之腑在胁,而气连少腹,故胁下腹痛也。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者,肝喜冲逆而主疏泄,水液随之而上下也。肺主气化,治节一身,肺以其水行于身则肿,无气以化其水,则小便难,鸭溏,如鸭之后,水粪杂下也。脾主腹而气行四肢,脾受水气,则腹大四肢重。津气生于谷,谷气运于脾,脾湿不运,则津液不生而少气。小便难者,湿不行也。身半以下,肾气主之。水在肾,则腰痛,脐肿,腹大也。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者,肾为阴。水亦为阴,两阴相得,阳气不行,而湿寒独胜也。面反瘦者,面为阳,阴盛于下,则阳衰于上也。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腰以下为阴,阴难得汗而易下泄,故当利小便。腰以上为阳,阳易外泄,故当发汗。各因其势而利导之也。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溏。

      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此合诊寸口、趺阳,而知为寒水胜而胃阳不行也。胃阳不行,则水谷不化。水谷不化,则脾胃俱衰。脾气主里,故衰则鹜溏。胃气主表,故衰则身肿也。少阳者,生气也。少阴者,地道也。而俱受气于脾胃,脾胃衰则少阳脉卑,而生气不荣,少阴脉细,而地道不通,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血不通。而其所以然者,则皆阳气不行,阴气乃结之故。曰:血分者,谓虽病于水,而实出于血也。

      师曰:寸口脉沉而数,数则为出,沉则为入,出则为阳实,入则为阴结。趺阳脉微而弦,微则无胃气,弦则不得息。少阴脉沉而滑,沉则为在里,滑则为实。沉滑相搏,血结胞门,其瘕不写,经络不通,名曰血分。

      此合诊寸口、趺阳、少阴,而知其气壅于阳,胃虚于中,而血结于阴也。出则为阳实者,肺被热而治不行也。弦则不得息者,胃受制而气不利也。夫血结在阴,惟阳可以通之。而胃虚受制,肺窒不行,更何恃而开其结,行其血耶。惟有凝聚癃闭,转成水病而已,故曰血结胞门。其瘕不写,经络不通,名曰血分,亦如上条所云也。但上条之结,为血气虚少而行之不利也。此条之结,为阴阳壅郁而欲行不能也。仲景并列于此,以见血分之病,虚实不同如此。

      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

      此复设问答,以明血分、水分之异。血分者,因血而病为水也;水分者,因水而病及血也。血病深而难通,故曰难治,水病浅而易行,故曰易治。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

      始时尚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营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咽喉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系不去,其病不除。复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瘥,先治新病,病当在后,此水气先得,而冲气后发之证。面目肢体俱肿,咽喉噎塞,胸胁满痛,有似留饮,而实挟冲气也。冲气宜温降,不宜攻下,下之亦未必去,故曰气系不去。其病不除,医乃不知而复吐之,胃气重伤,胃液因尽,故咽燥欲饮水,而小便不利,水谷不化,且聚水而成病也。是当养胃气以行水,不宜径下其水,水虽下,终必复聚,故暂瘥而寻复如前也。水聚于中,气冲于下,其水扬溢上,及肺位,则咳且喘逆,是不可攻其水。当先止其冲气,冲气既止,然后水气可去,水去则咳与喘逆俱去矣。先治新病,病当在后者,谓先治其冲气,而后治其水气也。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此条义详痉湿 篇,虽有风水、风湿之异,然而水与湿非二也。

      防己黄芪汤方(见湿病)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此与上条证候颇同,而治特异,麻黄之发阳气,十倍防己,乃反减黄芪之实表,增石膏之辛寒,何耶?脉浮不渴句,或作脉浮而渴。渴者热之内炽,汗为热逼,与表虚出汗不同,故得以石膏清热,麻黄散肿,而无事兼固其表也。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风水加术四两。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皮中水气,浸淫四末,而壅遏卫气,气水相逐,则四肢聂聂动也。防己、茯苓善驱水气,桂枝得茯苓,则不发表而反行水,且合黄芪、甘草,助表中之气,以行防己、茯苓之力也。

      防己茯苓汤方

      防己 黄芪 桂枝(各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里水,即前一身面目黄肿,脉沉,小便不利之证,越婢汤义见前。甘草、麻黄,亦内助土气,外行水气之法也。

      越婢加术汤方(见上)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水气脉沉小者属少阴,言肾水也。脉浮者为风,即风水也。其无水而虚胀者,则为气病而非水病矣。气病不可发汗,水病发其汗则已。然而发汗之法,亦有不同。少阴则当温其经,风水即当通其肺。故曰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脉浮者,宜杏子汤。沉谓少阴,浮谓风也。

      麻黄附子汤方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杏子汤方(缺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厥而皮水者,水邪外盛,隔其身中之阳,不行于四肢也。此厥之成于水者,去其水则厥自愈,不必以附子、桂枝之属,助其内伏之阳也。蒲灰散义见前。

      蒲灰散方(见消渴)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黄汗之病,与风水相似,但风水脉浮,而黄汗脉沉,风水恶风,而黄汗不恶风为异。其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则黄汗之所独也。风水为风气外合水气,黄汗为水气内遏热气。热被水遏,水与热得,交蒸互郁,汗液则黄。黄芪、桂枝、芍药,行阳益阴,得酒则气益和而行愈周。盖欲使营卫大行,而邪气毕达耳。云苦酒阻者,欲行而未得遽行,久积药力,乃自行耳,故曰服至六七日乃解。

      按前第二条云: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第四条云:身肿而冷,状如周痹,此云黄汗之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后又云剧者不能食,身疼重,小便不利,何前后之不侔也?岂新久微甚之辨欤?夫病邪初受,其未郁为热者,则身冷,小便利,口多涎,其郁久而热甚者,则身热而渴,小便不利,亦自然之道也。

      芍桂酒汤方

      黄芪(五两) 芍药 桂枝(各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合,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尝暮盗汗出者,此营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骻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两胫自冷者,阳被郁而不下通也。黄汗本发热,此云假令发热,便为历节者,谓胫热,非谓身热也。盖历节黄汗,病形相似,而历节一身尽热,黄汗则身热而胫冷也。食已汗出,又身尝暮卧盗汗出者,营中之热,因气之动而外浮,或乘阳之间而潜出也。然黄汗郁证也,汗出则有外达之机,若汗出已反发热者,是热与汗俱出于外。久而肌肤甲错,或生恶疮,所谓自内之外而盛于外也。若汗出已身重辄轻者,是湿与汗俱出也。然湿虽出而阳亦伤,久必身瞤而胸中痛。若从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者,

      是阳上通而不下通也。故腰骻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其病之剧而未经得汗者,则窒于胸中而不能食,壅于肉理而身体重,郁于心而烦躁,闭于下而小便不通利也。此其进退微甚之机,不同如此,而要皆水气伤心之所致,故曰此为黄汗。桂枝、黄芪,亦行阳散邪之法,而尤赖饮热稀粥取汗,以发交郁之邪也。

      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 芍药 甘草 黄芪(各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即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营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

      微则为气者,为气不足也。寒气不足,该寸口、趺阳为言,寒而气血复不足也。寒气不足,则手足无气而逆冷。营卫无源而不利,由是脏腑之中,真气不充,而客寒独胜,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即后所谓失气、遗溺之端也。营卫俱劳者,营卫俱乏竭也。阳气温于表,故不通则身冷。阴气营于里,故不通即骨疼。不通者,虚极而不能行,与有余而壅者不同。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者,阳先行而阴不与俱行,则阴失阳而恶寒。阴先行而阳不与俱行,则阳独滞而痹不仁也。盖阴与阳常相须也,不可失。失则气机不续而邪乃着,不失则上下交通而邪不容。故曰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失气、遗溺,皆相失之征,曰气分者,谓寒气乘阳之虚,而病于气也。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主之。

      气分即寒气乘阳之虚,而结于气者,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其势亦已甚矣。然不直攻其气,而以辛甘温药,行阳以化气,视后人之袭用枳、朴、香、砂者,工拙悬殊矣。云当汗出如虫行皮中者,盖欲使既结之阳,复行周身而愈也。

      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方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细辛(二两) 甘草 麻黄(各二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证与上同,曰水饮所作者,所以别于气分也。气无形,以辛甘散之。水有形,以苦泄之也。

      枳术汤方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附方

      外台防己黄芪汤

      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方见风湿)

      关于医圣祠 | 通知公告 | 名医导航 | 百草荟萃 | 南阳十大名师 | 传承经典 | 药膳食谱 | 科普教育 | 交通指南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张仲景博物院(www.yishengci.cn) 邮箱:yscwzs@163.com
    • 联系电话:0377—63139888 | 网管电话:17344774969 | 院址: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医圣祠街7号
    • 豫ICP备20001875号 | 豫公网安备 41130202000329号
    •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