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治疗:找到生命本能的韵律
本网:医圣祠 信息来源:医圣祠 更新时间:2018-01-06
刘明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学术期刊《创造性艺术教育及治疗》编委,美国音乐与想象协会会员,曾赴美国明尼苏达Augsburg大学做访问学者。
自1944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正式开设音乐治疗专业以来,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该专业就已经发展成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确立了上百种临床治疗方法。目前,美国有80多所大学设有音乐治疗专业。上世纪70年代传入亚洲后,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医院也开始了音乐治疗的应用。是什么赋予了音乐这种美好的治愈功能?音乐治疗到底能在哪些方面大施拳脚?它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又如何?前不久,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中心主任刘明明老师在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进行了主题演讲,为我们揭开音乐治疗的神奇面纱。——编者
1为什么音乐可以被运用到医疗中
音乐学、音乐史的学者在寻找,在早期音乐起源的时代,它出于人类什么样的目的和出发点?神经科学的专家们关注的是音乐的存在与人脑的相互关系究竟是什么……
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治疗中心成立于1997年,2000年招收了第一届硕士研究生,2003年开始有了本科生教学。目前,音乐治疗中心总共有30位左右的本科生和硕士生,以及三位专业课老师。
音乐治疗在美国的发展是国际上相对较早而且比较完善的,因此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也参照了美国音乐治疗学会的课程标准。
音乐治疗,顾名思义,是以音乐为媒介和学科背景。所以,课程包括音乐部分:有声乐的、吉他的、钢琴的;曲式的、和声的;音乐史的、民族音乐的等等,当然还有普通高校的通识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在音乐治疗的专业课里,我们还会加入一些心理学的课程。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等。这些课程是使得学生们在未来可以将音乐疗法直接应用于临床和实际的关键。
音乐有哪些特殊的作用和功能,使得它可以被运用到医学这个领域呢?这个问题不仅是一般大众的关注点,其实也是很多不同领域的专家们共同研究的核心议题。比如音乐学、音乐史的学者,他们可能在寻找,在早期音乐起源的时代,它出于人类什么样的目的和出发点?而神经科学的专家们,他们关注的是音乐的存在与人脑的相互关系究竟是什么……很多相似的课题目前都还在继续探索中。
音乐治疗之所以有着如此多的研究领域,是因为音乐本身有太多不同的特征。比如,它首先是物理发声的,之后在它传递给大脑被感知为音乐的过程中又转变为电信号、神经信号。而我们大脑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带来的对放松、紧张这些情绪的反应是全然不同的,因而听音乐时,大脑对某一个声音信号是理解为喜欢还是受不了,它激活我们身体的反应系统也是全然不同的。另外,这也与左右脑的结构有关。我们的左脑负责对文字、逻辑等信息进行处理。从音乐上来说,一首歌中有结构性、有歌词,这部分是左脑的工作;而右脑是对艺术类,包括音乐、空间、想象等有感知力,所以它对音乐感受上的反应会更多。目前,由于音乐治疗在临床的应用着实有效,而对它的作用方式还在探索之中,因此音乐治疗领域仍是一个应用学科。
我们今天已经步入了老年社会。很多最初患上阿尔兹海默症的老年人,他们的症状都是从短时的记忆丧失开始的,而他们能够延存到最后的往往是一些长期的记忆。而其中尤为奇怪的是,老人们很多都会清楚记得年轻时候会唱的歌。在与这些老人交流时,你会发现,他们几乎丧失了与人互动的能力,有的甚至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名字。你邀请他与你合唱一首歌,提起歌名,他们毫无反应,眼神涣散。但你一旦唱起来,当听到熟悉的旋律,他们居然会不自觉地开始跟唱,而且歌词也几乎一字不差。这时你再看他的眼睛,光彩又回来了,你又觉得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了。更为神奇的是,在他唱完或听完熟悉的音乐后15分钟左右的时间里,他的心智会恢复很多,有的可以正常与人交流。但随着时间慢慢过去,你会从他眼神中看出,他的注意力又飘走了。
我们知道,有一些人在中风后,语言功能会受到影响。假设他受损的是负责语言功能的这半边大脑,那他对音乐的感知力可能还是正常的。这种情况下,我们会用特定的音乐与他互动,并期待对他的言语神经康复产生作用。具体的作用方式,有的研究称,使用音乐的过程在没有受损的这半边大脑中,代偿性地重新建立了一部分语言功能;还有的研究认为,左右半脑总是在交互运转的,使用音乐能够在启用一边大脑的同时帮助恢复另一边,从而慢慢修复语言功能。无论是何种原因,能确定的是,我们可以使用音乐的这些功能帮助失语症以及中风后患者的康复。
比如唱歌,在唱完“好一朵美丽的”这句后,你可能会很自然地忍不住接续唱出“茉莉花”,而这个特点在中风患者的语言功能上也会出现。他没有能力有意识地去组织语言信息,但是他在音乐中,尤其是这种特别熟悉的旋律里,虽然完成不了整首歌曲,不过在音乐治疗师的帮助下,他却能自然而然地接唱出几句片段。因此,音乐治疗逐渐发展出一些方法来帮助中风患者语言功能的康复。
此外,新生儿重症监护是使用音乐治疗几率很高的领域。那里的音乐治疗师针对保温箱里的婴儿研究了一系列技术,帮助他们正常地睡眠和进食,进而尽快脱离暖箱,回到妈妈身边。而在为这些宝贝们播放的音乐中,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就是一些简单的“嘣、嘣”的敲击声,这实际上是在模拟心跳的声音,而制造这种声音的乐器改良自非洲的打击乐器,音乐治疗师将这个乐器原始的音质、音色和形状,处理得尽可能接近胎儿在母体内所听到的妈妈的心跳声,这样就能够帮助小宝宝缓解焦虑并尽快进入睡眠。除此之外,有时候宝宝们在昏睡状态时需要让他们醒觉,这时就会选择其他节奏和旋律更清晰的音乐。因为我们知道,母亲抱着自己在襁褓中的孩子时,不管会不会唱歌,她都会本能地轻轻哼唱,跟孩子做一种交流。所以,于人类而言,对音乐的需要,不光是我们在舞台上、光碟里所欣赏的那些,它还是我们本性中所需要的一种互动形式。这正是音乐治疗更多使用的“音乐”类型。
2音乐活动能帮助建立安全的人际关系
过了一会,这个孤独症的孩子开始对音乐治疗师产生了信任感,能一起逗着玩了,眼睛也开始有了神采,这对他来说是翻天覆地的进步了。
大家可能了解这样一个物理学概念:两个摆动节奏比较接近的钟摆,如果放在一起的话,一开始可能它们还是各走各的,但一段时间以后它们两个就会趋同,最后完全达到一致。
其实,我们在进行音乐治疗时,也会利用相似的原理,比如说我们现在心情有点低落,想要变得有活力一些;或者相反,现在的你比较躁动,希望能平静一下。如果用音乐来改善精神状态,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低落的时候听一些动感的音乐,烦躁时听安静的音乐。但其实,如果你选择的那个音乐和你当前的状态反差很大,反而是起不到作用的,这就是因为它们之间的振频相差太多了,互相影响不到。所以,我们可能要对一些类型的音乐进行排序,你要选取比较接近你而且优于你状态的旋律,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这就是音乐治疗中的ISO原则。
刚才说过,音乐在导进我们大脑的过程中会转变成神经的电信号。在它激活听觉神经的同时,也会激活近旁的运动神经。这便是音乐的另一种用处。
对此,我相信大家都有切身的体会。在学校里开运动会时,各个方队大量的学生一拥而入,最初所有人的步频、动作肯定是乱七八糟的。但是当整个操场播放了清晰的运动员进行曲的时候,你就发现,大家的节奏慢慢都统一了。这就是我们的大脑在动作控制上对声音信号进行了有效的匹配。当你的大脑反复听到一个稳定的声音信号后,音乐进行到哪里、动作进行到哪里,你的神经系统等等都会做出相对应的反应和控制。因此,在帕金森和肢体有损伤的患者身上,这个原理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恢复身体机能。
音乐活动能帮助我们建立一种安全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群体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我们知道,一些精神病类患者在康复期时,心智功能已经恢复正常了,他们最需要的是恢复人际间互动和正常的情感功能。这样的时候,音乐治疗也同样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孤独症孩子的主要特点就是跟外界互动模式与正常人完全不一样,他们仿佛退到自己孤立的小世界,与外界隔了一个玻璃墙。但近几年我们发现,一些音乐治疗的方式对他们是有效的。
在美国纽约的Nordoff-Robbins音乐治疗中心可以看到这样一段视频,视频里的孤独症孩子是第一次接受音乐治疗,在他刚刚进入这个环境时,对里面的两位治疗师浑然不觉。这两位治疗师刻意地不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人为干预和要求,而是会在后面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慢慢地,你会发现,身体晃动、尖叫是这个孩子的一个特征。但是,治疗师不会打断他,而是逐渐用自己的声音、乐器等等保持一个音乐的氛围。这个音乐不只是简单的声响和旋律,还会把这个孩子的一些特征元素融入到里面,给与孩子一种音乐的陪伴,让他在这个空间里自由地探索,用舒服的方式与人和世界相处。
一段时间过去后,这个孩子终于愿意安静地和大家坐在一起了。但他的注意力仍然不在这。再过一会,这个孩子开始对治疗师产生了信任感,也能开始一起逗着玩了,他的眼睛也开始有了神采。虽然这种情形看似寻常,但这对孤独症孩子来说已经是翻天覆地的进步了。之后,治疗师再尝试着让他摸摸钢琴、敲敲鼓。这并不是要借此教他演奏技能,音乐、乐器在这里都是重要的、安全的媒介,希望能建立他对别人的信任。
在这个视频中,这些治疗师使用的就是音乐治疗中“即兴演奏”的方法,这当中运用的音乐都不是现成的乐曲,而是完全根据孩子的情绪、行为等特点现场创造的音乐。但我们必须承认的是,音乐治疗虽然能对孤独症孩子有成效,但在真正意义上让他们的生活有改观,往往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
3音乐可以是某个生命历程的索引
当你自己处于一种舒服的状态,无意间轻轻哼唱,那只是你的音乐,跟别人没有关系。这就是我们人跟音乐最和谐的状态,也是音乐治疗秉承的理念。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一些这样的阶段或经历,他们让你很难忘,而且往往伴有一些特定的旋律。而这些旋律就成为这一段重要生命历程的一个“索引”,每次一听到,就会勾起那些回忆。
在音乐治疗中,在涉及老人的领域,这种对过去生活时间的体验和回顾非常常见。回忆过去的成就,能让老人感到生活的意义,因此现在有很多养老院基于此建立了老人的活动室,称为“时光小镇”,在里面放上老歌,再用老物件、老相片等等去装饰这个地方。
音乐,是对我们生活、情绪和情感有重要意义的载体,它和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文化背景都密不可分。音乐治疗法很多时候使用的都是这部分功能。
再跟大家讲个故事。一对台湾的青年,他们去南非旅游时碰到了一位司机。司机一看他们是中国人,马上哼了一段旋律问他们是什么曲子,他们一听,告诉他是《恋曲1990》,这个司机小伙子感激不已。原来,这个小伙子小时候跟妈妈一起生活的地方有个中国商店,里面经常放这首歌,而这也正是妈妈特别喜欢的曲子,所以经常带他去那个地方。后来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变故,妈妈去世了,店家也倒闭了,他尝试着去找这首曲子,却总也找不到。后来,这个小伙子只要遇到中国人就问,这次终于问到了。
对这个小伙子而言,难道他就只是为了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当然不是,这个旋律和歌曲本身是一个关于妈妈和少年时期的回忆。而这种方式,是音乐治疗中“接收式”的一种。在临床中,是治疗师利用对来访者有特别意义的某一个旋律作为媒介,对其进行影响、治疗的过程。这在我们生活中也非常常见,有时你会在电台里忽然听到你十几岁、二十几岁时的老歌,这时,一幕幕往事又仿佛跃然眼前了。当然,在临床实践中,不光是旋律在起作用,也可以在其中创作一些新的歌词,表达一些相关的信息,用来协助治疗。
音乐治疗目前在国际上的应用主要有精神疾病、特殊儿童、神经康复以及老年人相关疾病等方面,最近几年,医学的人文关怀是新发展且应用越来越深入的领域。除此以外,监狱、戒毒人员也是音乐治疗最常应用的特殊社会人群。
医学的人文关怀里很特殊也很重要的一块是临终关怀。包括疼痛管理、心理疏导等等,都是音乐治疗能做出贡献的地方。
在美国,这类病人很多不是在医院里,而是在安宁疗护机构中,音乐治疗师每次都会去到这里为他们服务。在美国,这些服务的费用有很多是在医疗保险的范围内,不用病人自己付费的。据我所知,目前美国一家做临终关怀的机构正在和上海的一家医院谈合作,要在中国也建立一所结合音乐治疗方式的临终关怀机构。这是非常让人高兴的事情。
但话说回来,音乐跟我们每个人的关系并不取决于你是否专业。你会不会乐器,甚至唱歌跑不跑调都没关系。当你自己处于一种舒服的状态,无意间轻轻哼唱的时候,那就只是你的音乐,跟别人没有关系,这就是人与音乐最和谐的一个状态,也是音乐治疗秉承的理念。
我前不久去了一趟兰州,那是我第一次去西北。当时就在市中心的广场上,这边是大妈们在跳广场舞,那边是在唱秦腔。一边的韵律是现代的,另一边是古老的,大家都有自己的音乐偏好。如果我们也找到自己的偏好,懂得让自己徜徉在其中,那就会是一个美好、祥和而安全的身心状态。这,也是我们利用音乐治疗的目的。
回声:
Q:在音乐治疗的领域,治疗方式是有其固定方向的吗?
刘明明:大家有的时候会把音乐理解为处方,哪些音乐能够针对哪一种疾病状况,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在机场、商场会听到一些比较安静放松的音乐,就感觉应该是能够进行一些针对性分类的。但在这个层面上使用音乐的方式,就像医学向大家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摄取维生素一样,还达不到音乐治疗干预的深度。因此,专业的音乐治疗是医生根据某人独一无二的需要和特性,具体给出针对性治疗。
Q:我们看到,目前音乐治疗在中国还未能有影响力地发挥它的社会作用。问题是出在哪儿呢?
刘明明:我的理解,这跟整个社会的发展阶段有关系。在美国,音乐治疗的费用在有一些州里是包含在医疗保险里,而有一些是不包含的。你能明显看出,在前者地区中音乐治疗师的生活水准、患者体验都会更好一些。而国内目前的情况是,我们现在会主动去一些医院敲门建立关系。目前我们中心有临床实践的包括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宣武医院等等。
从大二开始,学生们每个学期都要去一个固定的医疗机构进行实践,每周一次。这是大学生的一种志愿行为,是不收费的。对此,医务人员、家属、患者的反馈都很好,他们非常欢迎。但如果这个行为具体落实下来,他们是不是能够接受收费的服务,收费的标准又是什么?我们有时会向合作的机构介绍,我们有这个专业的毕业生,要不要聘请一名全职的音乐治疗师,对方很多都表示他们目前还做不到。
Q:曾经在新闻里看到利用音乐疗法来唤醒植物人的故事,您这边有这样的案例吗?
刘明明:在宣武医院的康复科,我们曾接触到植物人患者。因为离学校比较近,学生们都会自己背乐器过去。在接触中,我们的学生会发现一些特点。比如,不同尺寸和材质的海洋鼓发出的声音不同。学生用了不同的类型进行尝试,发现有一个海洋鼓,唯独这一个,患者对它有反应,其他的都没有。这很有意思,也值得研究。
Q:中医里边有提到五音调五脏的概念,就是用音乐来调养,不知道音乐治疗里面有没有这个概念?另外,音乐治疗的手段有没有一个系统化、量化的标准?
刘明明:先说五行这个概念。中国古代医典中有五行调理五脏之说。五行、五音跟天地、人体有什么关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世界和宇宙的抽象和哲学的理解和认识。但现实中,就我所知,没有相关可操作性的实证研究。中国古代医典中,音乐与健康的关系是一个珍贵的宝藏,究竟古人是怎么理解和认识的,这就像一个黑箱,需要我们进一步以史料的分析和实证的研究去落实,但肯定不是那么简单的五音配五脏。
说到音乐治疗的系统和量化的标准,现在,美国的资深治疗师已经根据多年针对某一人群的治疗经验,制定出相关的评估系统,这其中有针对于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智障人群、孤独症孩子或是有心理问题的群体的……这样,我们就能在临床音乐治疗或者研究中,利用评估标准来为音乐治疗带来一些改变,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结合与之相关领域的标准,比如精神科,一起来对病患或对象进行综合评估。(本报记者魏婉笛整理)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