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教育返回上一页
-
医者善言是良药
本网:医圣祠 信息来源:大河健康报 更新时间:2020-07-01
在我的医者生涯里,遇到过很多患者,他们的求医经历给了我很大感触。医生对患者说的话,无意中可能会让患者背负沉重的心理包袱而“久病不愈”。医生真是一个需要全情投入的职业。
1987年,我收到陕西省沙家店一位中学老师的求医信,信中他向我讲述了自己的患病遭遇。
1967年,他在学校医务室做心电图检查,发现有室性早搏,但无症状。医生根据当时的心电图教材,认为他的心电图不正常,而且告诉他有可能猝死,原因可能是心肌炎。这位老师听后心里一惊,到陕西的大医院检查,没查出心肌炎,但医生诊断其为“心肌炎后遗症”,并告诉他心肌炎康复后会留下心肌炎后遗症,心脏功能可能终身受到影响。
自此,他就落下了心病,时刻担心自己的心脏出状况——是不是心慌了,会不会心脏停跳……越想越焦虑,越想越悲观,再也没有上过讲台。四处寻医问药,反复住院治疗,状况也越来越糟,5年后他居然卧床不起了。他对自己的描述是“活着没意思,自杀又缺乏勇气”。
我写过一篇科普文章,文章中强调: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预后良性,不能据此诊断为心肌炎,更没有“心肌炎后遗症”的明确定义。文章后来被他的儿子看到了,这让他看到了一丝希望,于是写信给我,询问他的室性早搏是否为良性。我看了他寄来的检查资料,除了心电图显示室性早搏,其他一切正常,回信明确告知他没有器质性心脏病,同时给他详细解释了缘由,鼓励他解除顾虑,开始新生活。两个月后,他回信说,没想到自己居然是因为心病而作茧自缚,如今卸下包袱,精神振奋。过了半年,他完全恢复了体力,都能给家里挑水了。
医生要治病,首先要诊断正确,同时不能忘记“疗心”,要理解患者疾苦。患者的精神状态对疾病的治疗起到非常大的积极作用。医生的一句话,可以救人,也可以让人“生”病。每一位医生都应该让自己的善言成为良药。
作者简介:胡大一,博士生导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控烟协会会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著名心血管病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