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教育返回上一页
-
痔病的中医药防治
本网:医圣祠 信息来源:大河健康网 更新时间:2023-10-22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肛肠科 屈景辉
痔病,俗称痔疮,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肛肠疾病之一,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三种,临床以便血、脱出、肛门不适、肿痛为主要症状。痔病发病率很高,我国中医肛肠学会于1975-1997年组织的疾病普查结果显示,国内肛肠疾病总的发病率为59.1%,其中痔的发病率最高(51.56%),占所有肛肠疾病的87.25%,当中内痔发病率最高(52.23%),其次为混合痔(21.05%)和外痔(14.04%)。一项于2013-2014年开展的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居民常见肛肠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报告患有肛肠疾病的成年人占总调查人群的51.14%,其中痔的发病率最高(50.28%)。痔病在各种年龄均可发生,且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上升。目前,痔病的发病机制以静脉曲张学说以及肛垫下移学说为多见。静脉曲张学说认为痔病是直肠下段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曲张、瘀血所形成的静脉团;肛垫下移学说认为痔本身为血管垫,属正常解剖结构,只有当其发生肥厚、移位且合并并发症时,才形成为痔病。
中医学对痔病的认识
对于痔病,早在两千多年前,《内经》就有“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的论述,精辟阐述了痔疮病因病机,以后历代医家又不断补充完善对痔病的认识。中医学认为,痔病的发病原因包括以下因素:1.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厚味。2.便秘,长期便秘或忍便,久蹲厕所,大便阻塞,易致静脉丛瘀血扩张为痔病。3.久泻、久痢、久咳等刺激肛管直肠充血水肿,痔静脉瘀血扩张。4.妊娠分娩、月经失调,致气血亏虚,都可诱发痔。5.脏腑虚衰,如肝脾肾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痔核脱出、出血。6.感受外邪,外邪侵入,燥湿化热,湿热互结,下注肛门诱发痔病。其他如情志失调、劳累、房事过度、遗传等因素也可导致痔病。
中医学一般将内痔分四期:一期内痔以便血为主,血色鲜红。二期内痔同时伴有便时肛门肿物脱出,便后能自行还纳。三期内痔脱出肿物不能自行还纳,需用手推回或平卧后复位。四期内痔又称嵌顿性内痔,痔核脱出嵌顿不能还纳,充血水肿,血栓形成,疼痛剧烈。外痔分四种:结缔组织外痔(赘皮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炎性外痔和血栓性外痔。混合痔具有内痔和外痔的特征,即在同一方位内痔静脉丛与外痔静脉丛融合为一体。混合痔可为单个,也可呈环状。
如何鉴别痔病与直肠癌
痔病最需要与直肠癌相鉴别,直肠癌最常被误诊为痔病,因延误治疗而导致严重的后果。直肠癌早期无明显症状,初始可表现为便血,但血色多暗红,伴有黏液、脓液。也可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如便意频繁、排便次数增多等。而痔疮出血多血色鲜红,为手纸染血或滴血、喷射状出血,不伴有黏液、脓液等。可通过肛门指诊和肛门镜检或肠镜检查进行初步鉴别。
痔病的中医药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多饮水,多进食膳食纤维,保持大便通畅,防治便秘和腹泻,温热坐浴,保持会阴清洁等。
中医药以其“简、便、廉、验”的特点在痔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可以通过多种给药途径和治疗方法,起到改善症状、治疗疾病的目的。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1.熏洗法:用药物加水煮沸,取药水先熏后坐浴,具有活血、止痛、收敛等作用。常用方药:苦参汤、活血散瘀汤、熏痔汤等。2.敷药法:以膏剂、散剂敷于患部,具有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等作用。常用药物:黄连膏、金黄散、活血散、鱼石脂油膏等。3.塞药法:将药物作成栓剂直接塞入肛门,具有止痛、消炎、黏膜保护或修复等作用。常用药物:各种痔疮栓剂。4.服药法,口服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改善局部微循环等作用的药物,如槐角丸、脏连丸等。另外,也可以中医辨证施治服用汤剂,如偏大肠实热者,宜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用凉血地黄汤加减。湿热下注者,宜清热利湿消肿,用止痛如神汤加减。气滞血瘀者,宜活血化瘀,行气消肿,用活血散瘀汤加减。气虚下陷者,宜补气升陷,用补中益气汤。阴虚肠燥者,宜养阴润燥,用润肠丸加减。5.注射疗法,常用药物:消痔灵注射液、芍倍注射液等。注射于内痔从而使痔核萎缩而治愈。适用于一、二度内痔,混合痔的内痔部分。
痔病的中医药预防
注意起居饮食,不过劳,不酗酒,少食辛辣刺激及肥甘厚味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或腹泻。注意肛门清洁卫生。适当进行肛门功能锻炼。
痔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一般治疗对各类痔病的治疗都是必要的。痔病的中医药治疗应用广泛,适用于早中晚期的各类患者,或年老、多病、体弱不宜手术者,或拒绝接受手术者,但对中晚期效果不佳。中晚期痔病可根据病情,配合手术,获得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