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仲景主要事迹返回上一页
-
“冬至”吃饺子的传说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战乱不断。频繁的徭役和沉重的赋税使得广大百姓们在极度的贫困中挣扎。
这年冬天,天气异常寒冷,整个南阳城都被大雪覆盖着。辞官归故里的仲景也异常忙碌。前往仲景处求医问诊的人络绎不绝,其中很多人都因为寒冷而被冻坏耳朵而来医诊的。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百姓的生命。
这天仲景到南阳城四处看看,在冰天雪地里,看到很多衣不遮体,面黄肌瘦的老人、孩子在沿街乞讨,还有担着挑子卖东西的小贩们,也步履艰难。他们的耳朵鼻子几乎没有一个完好的。看到此惨景,仲景心里非常难过,他决心尽最大的力量来帮助这些穷苦百姓们。
在“冬至”最冷的那天,他很早就起来吩咐弟子在南阳东关的空地里搭起医棚,支上大锅,把准备好的物品拿来,开始熬药,施舍给那些看不起病的百姓们。张仲景精通医术,他舍的药是一种“祛寒娇耳汤”。给人们吃的“娇耳”、喝的“祛寒汤”,不仅驱寒裹腹,而且药用价值也很高,病人浑身暖和,血液通畅了,两只耳朵也变暖了。吃了一段时间以后,病人的烂耳朵也就好了。
他的做法是用羊肉、加上一些祛寒的中药,包括一些调味的中药,就是我们现在调味用的桂皮、白芷、大茴、丁香还有生姜等。这些都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做药用,也可以做食用,放在锅里一起熬煮。煮完以后,肉煮熟了拿出来,把它切碎了,然后用面擀成面皮,把肉包在面皮里头,包的这个形状就像耳朵的形状一样,再放到锅里,用原来煮肉的汤再去煮,煮好了以后,开始给这些耳朵被冻烂的百姓们,每个人给两只娇耳,给一碗汤。
由于入冬以后中原大地天寒地冻,张仲景舍药的举动一直持续到除夕和正月初一,人们在庆祝新春,也庆祝那些烂耳朵的病人康复,娇耳也就成了节日的美食。
吃了羊肉加上这些散寒的药物以后,第一温补了体内的阳气,第二温通了身体的血脉,使体内的阳气能够达到体表,达到平时阳气不足、血脉不通时达不到的部位,所以它就能够使局部的血液循环更好,使局部的热量能够达到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这个水平,这时候冻疮就慢慢地好了。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的时候,也经常为当地百姓治病,受到长沙百姓的爱戴。他告老还乡后,长沙的百姓想念他,每年推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带着乡亲们的心意来看望他。那年,张仲景身患重病,长沙老人说:长沙有一穴好地,想叫他寿终时葬在长沙。南阳的人哪里肯依?两下里就为这事争吵起来了。张仲景说:“我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我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养育恩。我死了,你们抬着我的棺材,向长沙方向走,灵绳在哪里断了,就把我葬在哪里算了。”众人一听,也不再争论了。
那年冬至那天,张仲景离开了人世。长沙来了许多人吊丧,并要把他的尸体运到长沙去。遵照他的遗嘱,南阳和长沙的人抬着棺材上路了,走到当年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灵绳忽然断了。众百姓忙打墓,下棺,填坟。你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昼夜不停,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很大。又在张仲景的坟前修了一座庙,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张仲景是冬至这天寿终的,又是冬至这天开张舍“祛寒娇耳汤”的,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年冬至家家户户都包饺子吃,并说冬至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冻掉了。
张仲景舍药距今已1800多年了,但“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却一直在民间流传。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每年的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心里怀念着张仲景的医德恩情。至今在河南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汤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