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杂病论》对后世的影响返回上一页
-
分经审证
陈修园,为维护旧沦的中坚。其对《伤寒论》的临床应用,采用分经审证的研究方法,益见其临床指导价值。如太阳病分作经证、府证和变证。经证有虚实之分,虚者桂枝汤,实者麻黄汤;府证有蓄水蓄血之异;,蓄水证用五苓散,蓄血证用桃仁承气汤;变证有从阳从阴之化,阳虚者多从少阴寒化,四逆汤、桂枝加附子汤,阴虚者多从阳明热化,白虎加人参汤、承气汤之类。他如阳明、少阳皆分经府,太阴有阴化、阳化,少阴有水化、火化,厥阴有寒化、热化。如此分证,深得六经六气之旨,对于掌握六经病机、传变特点和证治规律极有帮助。
包诚,字兴言,清,泾县人。著《伤寒审证表》,亦主张从六经审证。其将太阳经分作本病中风、本病伤寒、兼病、阳盛人腑、阴盛人脏、坏病、不治病等七证;阳明经分作腑病连经、腑病、虚证、不治病等四证;少阳经分作经病、本病、人阳明病、人三阴病、坏病五证;三阴经均有脏病连经,脏病两证,少阴、厥阴又各多出不治病一证。综其分证特点,经病主表,脏腑主里,腑病多实,脏病多虚而已。
陈、包二氏之分经审证俱从六经分证。惟陈氏融人六经气化之说,将深奥的理论落实到临床证治,实属难能可贵;包氏注重从经、腑、脏的传变上分辨表里虚实,亦切于临床实用。
总之,明清时期所形成的错简重订、维护旧论和辨证论治三个伤寒学术流派是伤寒诸家不同学术观点争鸣的结果。这种学术争鸣反映了伤寒学术研究的兴旺,也推动了伤寒学术研究的发展,促使伤寒学术研究逐步达到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