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杂病论》传承返回上一页
-
近代出土及发现的古本
①敦煌出土的3种医书——20世纪初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大批卷轴文书中杂有若干医药著作。其中有3种医书与《伤寒论》个别篇节的内容全部或部分相同。三书均为宋本,原各自单行,出土时均有缺残,现分别收存于英国不列颠博物馆(编号简称:S)及法国国立图书馆(编号简称:P)。即:
(1)残卷S. 202——此残卷缺书名及篇名。现存103行,约1300字左右。据书中“治”字不避唐高宗讳来看,当是唐初以前写录。其内容次序均与宋本《伤寒论》“辨脉法第一”一篇相同,除缺篇首2行外,全篇文字大致完整,仅个别文字有所出入。可确定其为“辨脉法”的一种古代别名。
(2)残卷P. 3287——此残卷首尾均缺,亦无书、篇名。现存149行,约近3千字。其中除第1-3行出自《素问•三部九候论》、第50-149行部分文字散见于《脉经》者外,第3-50行(约480字左右)的文字均与宋本《伤寒论》“伤寒例第三”内容大同,可资互校。第32行首记“仲景曰:《阴阳大论》云:……”字样。但将其下方的引文与宋本对照时,在宋本“《阴阳大论》云……”以后第23条又有“今搜采仲景旧论,……”之语,而残卷此段内容却相当于其后之第48条。所引书名与引文前后相距甚远,从古籍通例来看,显非《阴阳大论》之文,当系抄录卷子时误植所致。至于此段内容作为《伤寒论》古本佚文的一种,其价值也是相当宝贵的。
(3)残卷S. 5614——按此卷子合抄4种,均题有书(篇)名。全轴共201行。依次是:首题“《五脏论》一卷”,凡83行,次题“《平脉略例》一卷”,凡81行;再次题 “《五脏脉候阴阳相乘法》”凡27行;末题 “《占五脏声色源候》”,凡4行。四书基本完整,据罗福颐氏意见,此卷似五代或宋初抄录。其中《平脉略例》一书为第84-164行,全文约2100字左右,内容多散见王叔和《脉经》中,仅第86-88行大致与宋本《伤寒论》“平脉法第二”相同〔论以菽(大豆)之重量诊五脏脉象〕,而其它内容则多不见于今本《伤寒论》中。
②康治本《伤寒论》——这是在19世纪中叶日本发现的一种唐人手抄《伤寒论》卷子本。其卷末记有:“唐,贞元乙酉岁 (805年)写之”及“康治二年(1143年相当南宋初)癸亥九月书写之,沙门了纯”二行。可知是经日本僧人了纯重抄者。全书共1卷,不分篇次,仅65条,50方,系节录性质。内容均与现存本《伤寒论》大同,没有新的条文与处方。卷尾曾有蠹毁文字一处。由于此本早在林亿等校订《伤寒论》之前,故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供校勘参考的作用。
这一卷子直到1849年(日本•嘉永2年)为日人户上氏重校发现影抄的同时校以宋本《伤寒论》,并附加眉注及卷首之“凡例”、“方目次”,1858年(日本•安政5年)于日本京都书林刊行。但未引起日本广大医家之重视。此后1965年日本民族医学研究所将此书影印。
③康平本《伤寒论》——此本的来源是1063年(日本•康平3年)侍医丹波雅忠抄录的《伤寒论》卷子本(按:其时期在林亿等校订此书之前)。此后于1346年(日本•贞和2年)和气朝臣又重新抄录,并先后出现了其它几种抄本,但均未刊行。直到1937年才由大冢敬节参考宋本、成注本等书加以校勘,增入眉注,由日本汉方医学会印行(此书在1947及1954年又有上海千顷堂排印本。全书共1卷,12篇。书中除伤寒例、痉湿暍、六经病及霍乱、阴阳易等病外,无辨脉、平脉及“可”与“不可”诸篇。特别是在这一传本中的若干“原始注文”的排列形式是《伤寒论》其它传本所没有的。所谓“原始注文”,即在宋本中的很多大字本文在此本中却均另行析出作为注文。而注文的方式又有小字的旁注(旁书)、脚注(夹注、嵌注)和大字附注三种。此外此书大字本文中尚有若干处阙文。从书中不避宋讳(如书中之玄武汤未避宋始祖赵玄朗讳改为真武汤之类)来看,其原始传本当在北宋之前而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按:此本近代重刊后,我国及日本医界对其年代问题曾有多种不同看法,但据1959年《汉方の临床》6卷8号载《关于敦煌出土医书的意义》一文中提到石原明及渡边幸三氏不久前发现了日本镰仓时代即1184--1334年朱笔加点的抄本断简“太阳病篇”,进一步证实康平本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