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圣祠 医圣祠简介 历史沿革 所获荣誉 领导关怀

    •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生平 张仲景主要事迹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对祖国医学的贡献 《伤寒杂病论》对后世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传承 《伤寒杂病论》方药

    • 公益讲师团

    • 景区大观

    • 馆藏与展览 馆藏精华 精品文物展 伤寒学派展览 中医药标本展 医圣祠春秋展 张赞臣医史文物展 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回顾展 坐堂行医塑像展 大国中医策 大国诺奖路

    • 仲景智库

    • 仲景伤寒论

    • 仲景书院

    • 服务指南 开放信息 交通指南 服务设施 导览指南 联系我们

        仲景书院
        仲景书院
        张仲景生平 张仲景主要事迹 张仲景对祖国医学的贡献
        医学巨著
        《伤寒杂病论》对后世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传承 《伤寒杂病论》方药
    • 仲景书院返回上一页
    • 仲景书院 学习之美

      本网:医圣祠      信息来源:河南省中医管理局      更新时间:2020-02-01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国医大师唐祖宣是既为良相又为良医,从医56年,发表论文106篇,出版著作56部,历任五届人大代表期间,共提出议案建议1067件,其中有关中医药事业的议案建议403件。包括我们最近的中医药立法,老师就付出了许多辛勤汗水。

      书山有路勤为径,唐老是真实的写照,大家虽为仲景书院学员,但真能把《伤寒论》《金匮要略》如数家珍,临证脉证并治,信手拈来应用自如的学员并不多。唐老是怎么学习的呢?

      苦背,善问,勤读,多写。

      唐老说背《伤寒》很轻松,有办法:一天背四条,一百天不就背完了吗?有什么难的。细想也是,为什么没背会?扪心自问,咱平日里好好背了吗?真乃当头棒喝,相信对大家有所启发。

      为了让大家学好中医,老师将自己的临床心得、七大验方毫无保留地呈现给我们。已75岁高龄的唐老,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包括国家发展中医药事业大的方针政策的制定、中医机构的设立、人才的培养、中医学院的建设、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等,唐老无不为之呕心沥血,让我们动容。正是前辈们这样继往开来、医学圣贤代代传承、国家领导重视,才有了我们今天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成为促进健康中国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帮忙不添乱、建议不指责、参谋供决策、办事顾大局,这是唐老教我们做人做事的方法。

      好久没有这么过瘾地听六经讲解了,今天下午南阳市张仲景医院张炜老师带着我们重温《伤寒杂病论》少阴篇。短短数时,删繁就简,从少阴病总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着手,旁征博引,道什么是微细脉,什么状态下出现“欲寐”,丝丝相扣,且提出个人见解,脉微或细,见一便是,且临证凭此从少阴论治,每起沉疴。

      如一小儿发热两天,热峰38.8℃,退热药可解,适时再发热,昼夜无规律,便干如珠,睡眠不宁,舌淡红苔白厚,脉微沉细。

      辩证思考:舌淡红,苔白厚,似有阴伤,但无舌瘦红无苔的阴虚特征,虽无表征,食积乎?湿热乎?但“少阴之为病,脉微细”,病属少阴。便干如珠,睡眠不宁,有阴液亏虚之象。治从少阴阴虚,滋阴降火。疏青蒿鳖甲汤和白虎加人参汤加味,疏方四剂。二诊时,热退,盗汗,便稍干,寐欠安,舌瘦红苔白厚,脉细,再以滋阴降火剂善后。

      老师实践体会应用几十年经验,但凡在遇脉微细患者,想必大家有治疗思路了。

      讲到真武汤时,着实解决了自己多年的困惑。实话实说,虽上学时老师一再强调此方的重要性,必背条文,但总觉没理解透彻,患者中,必有此方适应者,但从没用过。特别不理解众医贤皆赞此方用芍药之妙!医家有言芍药在真武汤利小便、去水气,有言治腹痛,有言防附子燥热伤阴……每看此注解,我心中就会有无数个反驳:利小便药多着呢,既然有水气为何用滋阴收敛药?腹痛源于水湿,阳化湿自去,为何还滋阴?既然真武汤治阳虚水泛证,制附子之燥可取甘草之缓啊,且甘草还能补中……总之,理性告诉我,圣贤释解肯定没错,但我就一根筋,“不理解怎么用”,今天张炜老师的讲法让我颇为信服,原来医圣爷爷取阴阳互根之理组方的。“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化生无穷。”群阳之药加一芍药,即可阴中求阳,还可通利血脉利水缓温药之燥,真是妙啊!呵,莫不是景岳爷爷也是从仲景爷爷真武汤这儿悟出来的这千古名言吧?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老师指路!仲景书院,欢喜赞叹,良医之道也!

      关于医圣祠 | 通知公告 | 名医导航 | 百草荟萃 | 南阳十大名师 | 传承经典 | 药膳食谱 | 科普教育 | 交通指南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张仲景博物院(www.yishengci.cn) 邮箱:yscwzs@163.com
    • 联系电话:0377—63139888 | 网管电话:17344774969 | 院址: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医圣祠街7号
    • 豫ICP备20001875号 | 豫公网安备 41130202000329号
    • 网站统计